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理论基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5 数字地面模型 2.5.1 DEM概述 概述:DEM 与 DTM的区分 概述:DEM的表示方法 概述:DEM的线模式表示 概述:等高线模式 概述:DEM的点模式表示 概述:GRID模式 概述:GRID模式的缺点 概述:不规则三角网(TIN) 概述:TIN的三角剖分 概述:TIN模型的存储方式 概述:TIN模型的表现 概述:TIN小结 概述:建立DEM的目的 DEM数据来源 DEM数据采集 数字摄影测量采样点的选取 2.5.2 DEM的生成 人工格网法 三角网法 构三角网的要求 角度判断法建立TIN 确定第一个三角形 构网示意图 三角形的扩展 异则判断 立体像对法 曲面拟合法 等高线插值法 2.5.3 DEM的应用 三维景观 数码城市和虚拟现实 数码深圳 3D 建筑 DEM+DOM+DLG 交通行业:数字公路 DEM的土石方计算 坡度的计算 坡向角的计算 坡度图和坡向图的制作 等高线的绘制 剖面分析 基于DEM的可视化分析 两点是否可见的算法 又: 所以: (1,0) (0,0) (1,1) Z10 Z11 Z01 P O Q R S 规则格网法是把DEM表示成高程矩阵,此时,DEM来源于直接规则矩形格网采样点或由不规则离散数据点内插产生。 结构简单,计算机对矩阵的处理比较方便,高程矩阵已成为DEM最通用的形式。高程矩阵特别有利于各种应用。 Grid系统有下列缺点:1、地形简单的地区存在大量冗余数据; 2、如不改变格网大小,则无法适用于起伏程度不同的地区;3、对于某些特殊计算如视线计算时,格网的轴线方向被夸大;4、由于栅格过于粗略,不能精确表示地形的关键特征,如山峰、洼坑、山脊等; ●不规则三角网(TIN)表示法克服了高程矩阵中冗余数据的问题,而且能更加有效地用于各类以DTM为基础的计算。但其结构复杂。 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表示法利用所有采样点取得的离散数据,按照优化组合的原则,把这些离散点(各三角形的顶点)连接成相互连续的三角面(在连接时,尽可能地确保每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或是三边的长度近似相等—Delaunay)。 因为TIN可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来确定采样点的密度和位置,能充分表示地形特征点和线,从而减少了地形较平坦地区的数据冗余。 81.0 90.0 10.0 10 : : : : 62.6 23.9 67.2 3 67.3 10.0 50.7 2 43.5 10.0 90.0 1 Z Y X No ●表示方法:将区域划分为相邻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都将落在三角面顶点、线或三角形内。落在顶点上其高程与顶点相同;落在线上则由两个顶点线性插值得到;落在三角形内则由三个顶点插值得到。 ●生成方法:由不规则点、矩形格网或等高线转换而得到。 ●TIN允许在地形复杂地区收集较多的信息,而在简单的地区收集少量信息,避免数据冗余。 ●对于某些类型的运算比建立在数字等高线基础上的系统更有效,如坡度、坡向等的计算。 1)作为国家地理信息的基础数据; 2)土木工程、景观建筑与矿山工程规划与设计; 3)为军事目的而进行的三维显示; 4)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 5)流水线分析、可视性分析; 6)交通路线的规划与大坝选址; 7)不同地表的统计分析与比较; 8)生成坡度图、坡向图、剖面图、辅助地貌分析、估计侵蚀和径流等; 9)作为背景叠加各种专题信息如土壤、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数据等,以进行显示与分析; 10)与GIS联合进行空间分析; 1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此外,从DEM还能派生以下主要产品:平面等高线图、立体等高线图、等坡度图、晕渲图、通视图、纵横断面图、三维立体透视图、三维立体彩色图等。 数据源来源: (1)航空或航天遥感图像为数据源 (2)以地形图为数据源 (3)以地面实测记录为数据源 (4)其它数据源 ●数据源决定采集方法。数据点的采集密度和采点的选择决定DEM的精度。 ●数字摄影测量:利用带自动记录装置的立体测图仪或立体坐标仪、解析测图仪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人工、半自动或全自动的量测。其原理是在摄影图的基础上利用测图仪进行测量。 ●现有地图数字化:对已有地图上的信息(如等高线)进行数字化。 ●地面测量:利用自动记录的测距经纬仪在野外实地测量。 ●空间传感器:利用GPS,结合雷达和激光测高仪采集数据。 ●沿等高线采样:主要用于山区采样。 ●规则网格采样:按规则矩形网格进行采样,可直接生成规则矩形格网的DEM数据。 ●渐进采样:根据地形使采样点合理分布,即平坦地区采样点少,地形复杂区采样点多。 ●选择采样: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