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生物同步说课稿(人教版).docx
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生物同步说课稿(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生物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将围绕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机制进行讲解,重点介绍排泄的概念、途径以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1.让学生能够描述人体排泄废物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理解人体健康与排泄系统正常运作的关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过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有所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了解人体内部运作机制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是通过实验和观察。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跟随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中存在不同的学习风格,有的偏好动手实验,有的喜欢图表分析,有的倾向于听讲和阅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复杂过程。
-对于抽象概念如“排泄途径”和“废物排出机制”,学生可能感到难以把握。
-学生可能混淆排泄和其他生理过程(如消化、呼吸)的区别。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保证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收集排泄系统相关图片、图表及视频,用于课堂展示。
3.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器具,如显微镜、切片、试管等,确保安全无遗漏。
4.教室布置:划分实验操作区与讨论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人体排泄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排泄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人体排泄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肾脏过滤血液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排泄系统的魅力和重要性。
-简短介绍人体排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排泄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排泄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排泄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详细介绍排泄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通过实例或案例,如肾结石的形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排泄的实际应用或作用。
3.排泄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排泄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排泄案例进行分析,如肾衰竭、尿路感染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排泄系统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排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排泄系统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排泄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尿液的形成过程、排泄系统的健康维护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排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排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排泄系统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排泄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人体排泄系统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排泄的定义,理解排泄系统包括的器官及其功能。
-学生掌握了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等关键步骤。
-学生了解了排泄途径,包括尿液、汗液和呼吸气体等,以及它们在维持体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