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说明书——————吕家坨矿九十万吨新井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录
一般部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7
1.1 矿区概述 7
1.1.1 地理位置和交通 7
1.1.2 地形地貌和塌陷坑治理 8
1.1.3居民点分布 9
1.1.4水源及电源 9
1.1.5气象 10
1.1.6气温 10
1.1.7湿度 10
1.1.8降水量 10
1.1.9冰冻期与无霜期 10
1.1.10风 10
1.1.11地震 10
1.1.12工业、农业 10
1.2 井田地址特征 10
1.2.1 井田边界及面积 10
1.2.2 井田地质特征 11
1.2.2.1 勘探程度 11
1.2.2.2 水文地质 11
1.2.3煤系地层特征 11
1.2.4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 15
1.3 煤层特征 16
1.3.1 煤层 16
1.3.2 煤质 16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7
2.1 井田境界 17
2.2 井田工业储量 17
2.2.1 确定煤层平均倾角 17
2.2.2 井田工业储量 18
2.3 井田可采储量 19
2.3.1储量损失 19
2.3.2各种煤柱损失计算 19
2.3.3 矿井可采储量 21
3 矿井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 22
3.1 矿井工作制度 22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2
3.2.1 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2
3.2.2 对矿井设计的生产能力进行校核 23
4 井田开拓 24
4.1 井田开拓基本问题 24
4.1.1 确定井硐形式,数目,及配置 24
4.2 矿井基本巷道 39
4.2.1 井筒 39
4.2.2井底车场 42
4.2.3主要开拓巷道 44
5 采区巷道布置 49
5.1 煤层地质特征 49
5.1.1可采煤层情况 49
5.1.2煤种及煤质变化 49
5.1.2煤种及煤质变化 50
5.1.3各煤层顶底板岩性 50
5.1.4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50
5.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1
5.2.1确定采区走向长度 51
5.2.2确定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 51
5.2.3煤柱尺寸的确定 51
5.2.4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52
5.2.5区段平巷的布置 52
5.2.6联络巷道的布置 53
5.3 采区车场设计 53
5.3.1采区上部车场形式的选择 53
5.3.2采区中部车场的选择 54
5.3.3采区下部车场的选择及设计 54
5.3.4采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59
5.4 采区采掘计划 61
5.4.1采区主要巷道参数确定 61
5.4.2确定采区生产能力 64
5.4.3计算采区回采率 64
6 采煤方法 66
6.1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 66
6.1.1选择采煤方法 66
6.1.2综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 66
6.2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73
7 井下运输 74
7.1 概述 74
7.1.1基本资料 74
7.1.2井下运输系统 74
7.2 采区运输设备 75
7.2.1主运输设备 75
7.2.2采区辅助运输 78
7.3 大巷运输设备 80
7.3.1矿车选择 80
7.3.2矿用电机车的选型 80
8 矿井提升 81
8.1设计依据 82
8.1.1主井提升 82
8.1.2副井提升 82
8.2主井提升设备的选型 83
8.2.1小时提升量Ah 83
8.2.2合理的提升速度 83
8.2.3一次提升循环时间 83
8.2.4一次合理提升量的确定 84
8.2.5计算一次提升循环提升时间所需的提升速度 84
8.3 副井设备的选择 84
9 矿井通风与安全 85
9.1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85
9.1.1 选择矿井通风系统 85
9.1.2 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 87
9.1.3 选择矿井通风方式 88
9.2 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及其分配 89
9.2.1矿井风量计算原则 89
9.2.2矿井风量计算方法 89
9.2.3风速验算 94
9.3.2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95
9.5 矿井灾害防治 98
9.5.1 防治瓦斯 98
9.5.2 防治煤尘 98
9.5.3防灭火 98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指标 100
参考文献 102
专题部分
1 深部巷道的开采现状及深部高应力巷道矿压显现特征及作用机理 105
1.1深部巷道的开采现状 105
1.2 深部巷道矿压显现特征 106
1.3 深部地层高应力作用机理及深部巷道在构造应力场中的分析 106
1.4 现有支护形式存在的问题 108
2 深部巷道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因素 109
2.1 地质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09
2.2 工程因素方面 109
3 深部巷道的支护对策 109
3.1 加强临时支护 109
3.2 改善支护结构,维护围岩稳定 110
3.3 改变支护方式,加强支护 110
3.4 完善支护体系 111
4 深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