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可编辑).doc

发布:2018-01-16约1.77万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 1.1.2 地形地貌及水系 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区域性分水岭“东胜梁”的南侧,勃牛川、束会川位于本区的北、东、南部。地表大部被风积砂覆盖,由于受水流、风蚀等影响,区内沟谷纵横交错,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极不发育,是典型的高原侵蚀丘陵地貌。区内地形基本呈西部高四周低的形态,最高点位于本区西部,海拔标高+1290.5m,最低点位于束会川,标高+1149.0m,地形最大标高差141.5m。本区域属黄河水系,勃牛川、束会川环绕本区,勃牛川位于井田东侧,为常年地表径流(冰冻期冻结),水流注入黄河。束会川随季节变化可形成溪流或洪流,水流汇入勃牛川,次一级沟谷较多,均为间歇性沟谷。由于矿井主采煤层的底板标高高于沟川洪水位线,雨季洪水对井下开采一般无威胁。 1.1.3 气象及地震 本区属于半沙漠、半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太阳幅射强烈、日照丰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而短暂。年降雨量为194.7~531.6mm,年蒸发量为1875.0~2657.0mm。气温最高为34.2℃,最低为-25.1℃,年平均气温为7.2℃。春冬两季风力较大,一般在4级以上,最大风力可达10级,年平均风速3.5m/s,风向多为西北风。冰冻期较长,最长冻土天数为167d,最大冻土深度为2.04m。 本区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北缘,鄂尔多斯台向斜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稳定的构造单元。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划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照原烈度6度,为弱震区,一般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历史上亦无破坏性记载。 1.1.4 矿井电源 矿井附近的主要供电电源有:距离本矿井南部11km的新庙新建110kV变电站、另外有新庙35kV变电站、四道柳35 kV变电站和乌日图高勒110kV变电站。矿井现有电源引自新庙35kV变电站,10kV高压线路通过矿井工业场地,现有100kW变压器一台。本区电源能够满足矿井建设、生产的需要。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井田地质概况 1、区域构造 东胜煤田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胜隆起之东南边缘地带,基本构造形态表现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25°W,倾向S65°W,倾角1°~3°,具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断层不发育。 2、井田构造 本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1°~3°,未发现断层,具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无岩浆岩侵入,属于构造简单地区。 1.2.2 地层 本区位于东胜煤田浅部露头区,受新生代地质应力的作用,使煤系地层在沟谷中裸露于地表。区内揭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Q, 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 该组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普遍发育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是典型的曲流河沉积体系。厚度6.40~23.21m,平均17.09m。 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 该组为区内含煤地层,四道柳找煤区广泛出露,在本区遭受后期剥蚀后,被第四系黄土及风积砂覆盖。其岩性组合:顶部、底部主要为灰白色泥质胶结的中粗粒砂岩,顶部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底部石英含量较高,白色砂岩特征明显,可作为延安组顶底界面的标志层。中部岩性组合为一套浅灰色,风化后呈灰黄色、浅黄色的各粒级砂岩;灰色至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局部含少量钙质砂岩。发育有水平纹理及波状层理。区内含3、4、5、6、6下号煤层。该地层向东南方向厚度变大,厚度80.15~138.31m,平均106.92m,与下伏地层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第三系上新统N2 该组地层在区内局部残存。岩性组合为一套暗红色、褐红色砂质泥岩和泥岩,含丰富的呈层状发育的钙质结核,半胶结状。由于沉积后期风化剥蚀的作用,厚度变化较大。据钻孔揭露厚度0~37.00m,平均18.0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4)第四系Q 由砾石、冲洪积砂及粘土混杂堆积而成;残坡积物及少量次生黄土分布于山梁坡脚地带,由砂、砾石组成,局部地段含少量次生黄土;据钻孔揭露厚度0.50~42.87m,平均13.42m,不整合于一切老地层之上。 地层特征见表1-2-1。地质综合柱状图如图1-2-1所示。 东胜煤田地层一览表 表1-2-1 地 层 单 位 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岩性 第 四 系 Q 全新 统Q4 0~68.24 16.41 主要由风积砂层,次为河流淤积、洪积层。风积砂成分以细粒石英为主,河流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或砾石,洪积层以砂、砾石为主。 更新 统Q3m上部为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及黑色土壤,底部为马兰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