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在京与友人书
屠隆(明)
燕市①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②。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淖泞③没鞍膝。百姓竞策蹇驴④,与官人肩相摩。大官传呼来,则疾窜避委巷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此中况味如此。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⑤,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注】①燕市:明都城北京。②烟突:烟筒。③淖(nào)泞:泥泞。淖:烂泥。④蹇(jiǎn)驴:驽弱的驴。⑤罟(gǔ):捕鱼的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B.四时俱备??春冬之时
C.猿鸟乱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沉鳞竞跃??浮光跃金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高峰入云”的“入”字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文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北涉玄灞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②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③,携手赋诗,步仄径④,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⑤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⑥,麦陇朝雊⑦。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节选自《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有删减)
【注释】①玄灞:指灞水。玄,黑色,形容水色深青。②辋水:即辋川。源于南山辋谷,流入灞水。③曩昔:从前。④仄径:窄路。⑤鲦:一种狭长的小鱼。⑥皋:水边的高地。⑦朝雊:清晨雄雉(野鸡)鸣叫。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清流见底????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年与时驰????(《诫子书》)
C.倘能从我游乎????一狼仍从????(《狼》)
D.然是中有深趣矣????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
8.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乌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余至湖①上,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已舍艇,取径沮洳②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③、南屏④诸峰,回合如大环。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⑤。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西冷桥石阑。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⑥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
(节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
【注】①湖:指西湖。②沮洳(jùrù):低湿的地方。③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与北高峰。④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⑤林薄:草木丛生的地方。⑥梵呗:佛教做法事时赞颂歌咏之声。
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甲文中的“高峰入云”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山峰之高。
C.甲文中的“沉鳞竞跃”是动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乙文中的“湖圆如镜”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湖水的清澈。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1.甲文的结尾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12.甲、乙两文各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根据两个语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先仰视“①”,再俯视“②”,接着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公“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乙文运用③的手法,先乘船、后步行,从山麓到山顶,在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