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 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罢工→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黑格尔 “绝对观念” 客观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 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阶级局限性 历史片面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 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
列宁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