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党的制度执行力失灵的文化因素.docx

发布:2018-01-21约1.6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党的制度执行力失灵的文化因素浅析党的制度执行力失灵的文化因素  针对当下在一些地方、一些党员干部中,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执行缺位”、“制度执行走样”等制度执行力问题,XX年初,中纪委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以“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众所周知,党的制度得不到贯彻执行,不仅会降低党的制度的权威,影响党的工作和形象,而且将妨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文化观念根植于社会和组织之中,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其影响全面、巨大而持久。文化观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影响制度主体的观念、信仰、习惯、行为方式而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积极或消极地作用于广大党员干部,从而成为影响党的制度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对党的制度执行力失灵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一、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  人治,是一种与法治相对的治国方式,它以人格化权威为国家的支点,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于人格化权威的圣明与贤能上。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专制历史和人治文化的国家,正如邓小平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建国后封建思想的危害和封建专制的余毒远未肃清,法治环境长期难以形成,致使一些党员干部在人治环境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定势,法律(包括制度)意识普遍淡薄。同时,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权大于法的现象普遍存在,使人们习惯于按领导的“批示”办事,致使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根深蒂固,人治思想的存在削弱了制度的权威。在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下,法律权威弱化,往往把法律制度执行过多地寄托于党政主要领导人的个人品质上,法律制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约束机制软化,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被视为有着崇高理想目标、高尚道德信念,甚至没有独立个人利益的道德主体,对他们的约束主要是道德机制而非制度机制,往往把滥用权力、拘私舞弊等不良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思想作风不良等道德问题,企图通过学习教育整风等形式坚定官员的道德信念、提高官员的政治觉悟以杜绝腐败现象,结果却陷入不断的恶性循环中;权力竞争恶化,在人治政治中,各级官员职位的升降不是由人民选举的结果决定的,而是由上级选拔的意向决定的,因此,他们只会对上负责,惟上级之命是从,以致“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的投机倾向成为官场上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二、制度万能论思想的影响  制度作为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制度治理确实能够体现出稳定、标准统一等优势,但同时却也容易滋生一些相对负面的东西。在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事业逐步深入的同时,伴随许多新的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出现,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论调,认为制度是万能的,片面强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无限夸大制度的作用,把制度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便陷入了制度万能论的泥淖。制度万能论者在现实中轻视思想教育的巨大作用,对以往党的失误的唯一解释便是制度不好,对未来党的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某种好的制度,并将这一好的制度安排下去。  在制度万能论思想的影响下,一出现问题,马上就认为是制度上的问题,仿佛只要上升到制度层面,问题就迎刃而解。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面对源于制度欠缺的问题,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办法确实是进行制度上的修改和完善。然而,实践中我们必须意识到,由于制度制定者受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生活时代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任何制度设计不可能包罗万象、完美无缺,必然会存在某种漏洞和欠缺,这就需要制度之外的道德、习俗等规范性因素的调解,而不是“制度化”、“法制化”身边的一切。这种制度万能论的想法,不仅注定耗费巨大的社会成本,而且会因遭遇到巨大的现实困境而演变成空中楼阁,从而走向制度虚无主义的反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