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试笔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微生物学:
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种是最小单位。
结核菌可利用甘油为碳源,梭状芽胞菌可以氨基酸为碳源,流行性感冒杆菌要Ⅴ,Ⅹ因子才能生长。
致病性岛:由基因编码决定的一团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组。
细菌诊断流程有:双岐索引法,表解法,数字编码鉴定法。
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
O/129抑菌试验对弧菌有用而对气单胞菌无用。
杆菌肽用于A(敏感)与非A群链球菌的鉴定。
奥普托欣试验:肺炎链球菌敏感。
杂交分:斑点,菌落原位,Southern(DNA)印迹,Northern(RNA,DNA)印迹。
L型细菌(形态多样,染色不定,可过滤,渗透压敏感,生化减弱等)培养应高渗(20%蔗糖),染色多为G染阴性,形态不一(巨球形是特征),固定要用10G/L鞣酸不能用火焰。
一般菌落有:油煎蛋样(L),颗粒型(G),丝状菌落(F),鉴定要点:染色易变多形性,生长在增菌液中微浑,颗粒样沉淀或沿试管壁生长,返祖现象。
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肽聚糖的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无交联桥)。
磷壁酸为G+特有,分壁和膜两种。
外膜层由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组成。
细胞质内有核蛋白体(蛋白合成地),核质(主要遗传物质)质粒,胞质颗粒,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
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
性菌毛仅有1—10根,毒力和耐药质粒都能通过它转移,有致病性。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
G+等电点2—3,G-等电点4—5。
细菌营养转运的方式有:离子,透性酶,磷酸酶。
营养摄取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吸收,基团转位。
嗜冷菌最适温为10—20,嗜温菌为20—40,嗜热菌为50—60。
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以生物氧化作用而来。
G-菌的菌体脂多糖能引起发热故称热原质。
土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饮用水中每毫升总数不过100个,1000毫升水中大肠杆菌群不过3个。
有芽胞破伤风菌需沸水煮三小时才杀死。
水中加入2%碳酸钠能将沸点提到105度又能防止金属生锈。
紫外线波长265—266时杀菌力最强。
无芽胞菌一般的致死为1800—6500微瓦/CM,杀死芽胞要十倍。
滤菌器用于除菌的孔径是0.22微米,另外以石棉板为滤板的金属滤器称SEITZ滤器(蔡氏滤器)按滤孔大小分K:最大,澄清用,EK—S最小,可阻止大病毒通过EK:居中,除去一般细菌。
玻璃滤菌器分G1—G6,G5,G6两型能阻止细菌通过。
高压灭菌指示物: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053),紫外线杀菌指示物: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
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有:调控部位,调节蛋白,效应分子。
质粒:不依赖染色体而复制,不相容性,转移性,指令性。
主要有耐药质粒,COL质粒(编码肠毒素)VI质粒(编码细菌与致病性有关的蛋白)。
转位因子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在DNA中移动,主要有三类:插入顺序(最小的转位因子),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病毒突变株分:空斑和宿主依赖性。
遗传型变异机制有突变,基因转移,重组。
突变:突变率由复制的准确度,DNA发生损伤的机会,及对损伤DNA修复程度来决定。
一般在106--109。
碱基的置换:嘌呤换嘌呤,嘧啶换嘧啶为转换,嘌呤换嘧啶为颠换。
转化:受体菌直接撮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 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
一般有链,嗜血,芽胞菌有此功能。
G+菌的感受态是由感受态因子(CF)的胞外信号诱导的。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爱体菌内而致受体菌基因改变,分普遍和局限。
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所带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
溶源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遗传结构发生变异。
原生质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体混合和可发生融合后的双倍体可发生染色体间的重组。
基因重组可使基因再激活表现为:交叉复活和多重复活。
粘附素是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有菌毛和非菌毛。
进入宿主:黏附,定植,侵入,转归。
毒力有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菌毛,侵袭性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
细菌的内毒素一般由:脂质A(主要成份),非特异性核心多糖,菌体特异性多糖。
一般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IgG和IgM能在血中直接中和病毒。
医院感染大多以散发形式流行。
抗感染治疗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关键是有效。
细菌种的科学命名采用拉丁文种属双命名法,前一字为属名,名词,后一为种名,形容词。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也有用CDC(USA)。
目前以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