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几点策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几点策略
摘要: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生动、高效的好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和谐 自主有效性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生动、高效的好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那么,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对学生恰当反馈与赞扬,进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只有在教师为其营造的平等、宽泛的空间里,才能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内在的需求发生改变,为进步学习提供充足的推动力,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说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二、提供主动学习的空间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这就导致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学习目标。要想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转变观念是关键 。首先, 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的正确教学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情展开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成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从一味的“教”,转化为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不单单指导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会学”,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把原本属于教师表演的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的、探索的、自我评价的空间,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揣摩、质疑、讨论等具体的活动,增强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拓展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形成“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培养自学能力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知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呢?我认为指导学生自学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师要展示学法范例,让学生领悟学法。在上五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时,我将第一首诗《望天门山》作为学生学法训练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以下几步进行学习:(1)初读,正确阅读;(2)细读,理解字词;(3)精读,体会诗意;(4)赏读,想象意境;(5)诵读,背写诗句。通过这几步的训练,学生在充分阅读中体味诗的内涵,品味诗的美感,领略诗的意境,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整首诗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再次学习打下了基础。2.回顾小结,归纳学法。3.自学实践,运用学法。4.检查效果,巩固学法。通过这四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很快提升,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四、转变学习方式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传统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被动的学习局面使课堂教学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能动性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来,影响了课堂有效性。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让在学生在自己主动研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在组内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并体验到个体的价值,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悟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班内的不同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体现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标。2.以读代讲,鼓励质疑。在语文课堂中大胆采用以读代讲、鼓励质疑的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只有在读中自我感悟,积极质疑,敢于质疑,才能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实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