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备考复习总结神经病学第十单元.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第十单元??? 脑血栓形成
一、概念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管腔内血栓,造成该动脉区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二、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机制(凝血瀑布) 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机制(缺血瀑布) 三、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分期: ①超早期(1~6小时):缺血脑组织变化不明显;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肿胀; ②急性期(6~24小时):缺血脑组织苍白和轻度肿胀;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胶质细胞明显缺血改变; ③坏死期(24~48小时):脑组织明显水肿;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④软化期(3日~3周):病变区脑组织液化变软; ⑤恢复期(3~4周后):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 四、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脑动脉系统: ①前循环 ②后循环 临床表现: (1)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 (2)既往多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病史 (3)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 (4)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 (5)多有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 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证候:
闭塞血管
临床证候
颈内动脉
同侧失明(不定)大脑中动脉综合征(见后)
大脑中动脉(MCA)
(1)对侧轻偏瘫,感觉缺失(臂、面最重)(2)表达性失语(优势半球)或疾病感缺失和空间定向障碍(非优势半球)
大脑前动脉(ACA)
对侧轻偏瘫,感觉缺失(小腿最重)
大脑后动脉(PCA)
对侧对称性偏盲或上象限盲,记忆减退
基底动脉顶端
双侧失明,记忆缺失对侧轻偏瘫,感觉缺失;同侧延髓及小脑征
基底动脉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上动脉
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共济失调,对侧轻偏瘫,感觉缺失步态性共济失调、恶心、头晕、头痛发展至同侧半身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凝视轻瘫,对侧轻偏瘫,嗜睡。
五、辅助检查 (1)头颅CT (2)头颅MRI DWI PWI (3)血管造影 CTA MRA DSA (4)TCD (5)颈部血管彩超 (6)腰穿检查 急性期脑梗死: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各类型缺血性脑卒中鉴别诊断简表
?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
好发年龄
60岁以上
青壮年
65岁以上
65岁以上
主要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性心瓣膜病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低血压、脑低灌注
起病方式
较缓(h or d)
最急(s or min)
急(min or h)
较缓
起病时血压
正常或低
多正常
增高或正常
低
好发部位
脑内各大动脉分支
大脑中动脉
脑内穿通动脉
相邻血管供血区分界处
全脑症状
无或轻
有但短暂
无
无或轻
局灶性脑损害
有
有
无或有
有
头CT
低密度灶
低密度灶内可有出血
1.5cm以下低密度灶
分界区楔形低密度
七、卒中的治疗 根据缺血性卒中治疗的资料所做的Meta分析,有四项治疗的结果﹤1,它们依次为: 1.卒中单元 0.71 2.溶栓治疗 0.88 3.阿司匹林 0.95 4.抗凝治疗 0.99 这四项治疗目前被循证医学认为有效。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 缺血后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可相互增长,即缺血性链锁,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梗死形成。在梗死区周围存在着缺血性半暗带,其中的神经细胞功能丧失,但尚存活。我们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神经细胞继续死亡,而最关键和最有意义的是挽救缺血性半暗带,这样不但会限制梗死的进一步扩大,还可以使神经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按病情的进展和演变来确定治疗方针:
卒中分类
定义
原因
治疗方针
进展型卒中
指发病6小时后,病情仍在进展者,此型病人约占40%以上
A、梗塞面积扩大,侧支循环不良;B、脑水肿;C、其他,如高温、高血糖、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溶栓、降纤、抗凝、脑保护剂
稳定型卒中
指颈动脉系统闭塞发病24小时,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发病超过72小时而病情稳定、无进展者
颈动脉系统闭塞,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
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主,抗凝和溶栓治疗不但无意义,而且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脑出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