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备考复习总结神经病学第三单元.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第三单元???? 神经病概论之脑神经
学习脑神经要点: 1.性质,成分 2.所连核团 3.连脑部位 4.出入颅部位 5.主干行程 6.主要分支成分、分布 7.所连神经节性质、位置 第I对脑神经 第Ⅱ对脑神经 1.解剖生理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鼻侧纤维交叉,颞侧纤维不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后部→形成视辐射→视中枢皮质。光反射径路不经过外侧膝状体,由视束→上丘臂→中脑上丘,与两侧动眼神经核联系。 2.临床表现 (1)视力障碍及视野缺损:视觉通路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生的视力障碍及视野缺损不同。 ①视神经:单眼全盲,如视神经炎。 ②视交叉:多引起双眼颞侧偏盲。见于垂体瘤、颅咽管瘤的压迫。 ③视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光反射消失。 ④视辐射:下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上1/4象限盲,如颞叶病变;上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1/4象限盲,如顶叶病变;视辐射完全受损时,两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如枕叶病变。 ⑤视中枢皮质:对侧偏盲,偏盲侧光反射存在,视野的中心部保存,即黄斑回避。 (2)视乳头异常 ①视盘水肿:常见于各种病因所致的颅压增高。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淤血。视神经乳头炎也可引起视盘水肿,但视力障碍出现早而明显,且仅限于一侧。 ②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病变引起原发性萎缩,视乳头苍白,但边缘清楚,筛板清楚;视盘水肿、视神经乳头炎引起继发性萎缩,视乳头苍白,但境界不分明,不能窥见筛板。 第Ⅲ对脑神经 1.解剖生理 起自中脑上丘平面的动眼神经核,其纤维向腹侧走行,由中脑脚间窝穿出,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过,与后交通动脉平行(故颅底动脉瘤常有动眼神经损伤),从眶上裂进入眶内,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司眼球活动。动眼神经核上端的埃-魏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终止于眶内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分别司瞳孔缩小和晶体变厚而视近物。 2.临床表现 1)眼肌麻痹:可分为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四种。 ①周围性眼肌麻痹:上睑下垂,有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亦受到很大限制。 ②核性眼肌麻痹:选择性损害个别眼肌功能,如内直肌、上直肌,而其他动眼神经支配的肌肉不受影响,多伴有邻近神经组织损害,常见于脑干的血管病、炎症、肿瘤。 ③核间性眼肌麻痹:临床多见的是一侧眼球外展正常,而另侧眼球不能同时内收,但两眼内聚运动正常。此因病变波及内侧纵束(如多发性硬化),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引起。 ④核上性眼肌麻痹:破坏性病灶时产生两眼同向活动障碍,即凝视病灶同侧,其特点为无复视;双眼同时受累;麻痹眼肌的反射性运动保存。 2)复视:当某个眼外肌麻痹时,眼球向麻痹肌方向的运动丧失或受限,注视时出现复视,处于外围的映像是假象。 (3)瞳孔大小及瞳孔反射改变 ①瞳孔散大(大于5mm):见于动眼神经麻痹、沟回疝。双侧视神经完全损害而失明时,因光线刺激缺如,瞳孔亦散大。 ②瞳孔缩小:一侧瞳孔缩小多见于霍纳综合征,还常伴有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两侧瞳孔呈针尖样缩小,可见于脑桥出血。 ③瞳孔对光反射:其传导径路为: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区→两侧埃-魏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这一径路上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第IV对脑神经 第Ⅴ对脑神经 1.解剖生理 (1)感觉:头面部不同部位的皮肤、粘膜→眼支(海绵窦、眶上裂),上颌支(圆孔),下颌支(卵圆孔)触、痛、温度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脑桥→感觉主核(触觉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度觉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感觉中枢的下1/3部。 (2)运动:脑桥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纤维→穿出脑桥→三叉神经→卵圆孔穿出颅腔→融合于下颌支内,支配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鼓膜张肌等。运动核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2.临床表现 眼支受损时表现为眼裂以上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上颌支受损时表现为眼裂与口角之间面颊部感觉障碍;下颌支受损时表现为口角以下下颌处感觉减退,并有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核性损害可只影响感觉或运动,按感觉主核或脊束核的不同,可产生触觉或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