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时起搏电极置入法2 经静脉起搏路径 1 锁骨下静脉路径 2 颈内静脉路径 3 股静脉路径 颈内静脉解剖 锁骨下静脉局部解剖 临时起搏电极置入法3 1.送入导管室DSA下 2.床旁漂浮导管:生命指正不稳定,不适合搬运 临时起搏电极置入4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或肩过伸位,锁穿成功后,顺针放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用尖刀片切开局部皮肤约0.5cm,扩张皮下组织,经导丝插入动脉鞘,拨出钢丝和鞘管,沿动脉鞘送入起搏电极,末端接上起搏器,打开起搏器电源,调整起搏参数,此时心电监护可看到心房起搏信号,继续往前推送导管,直至出现稳定的心室起搏图形,固定导管电极,退出动脉鞘,缝扎导管电极,固定起搏器. 临时起搏器基本参数 起搏阈值 引起心脏有效收缩的最低的电脉冲强度.测 感知灵敏度 指起搏器感受P或R的能力, 心室的R较高,一般 用较低的灵敏度2.5mV. P较低,用较高的灵敏度1.25mV 起搏频率 起搏器发放脉冲的频率 脉冲宽度 指单个起搏脉冲电流持续的时间. 单位mS 1.5mS(体外) 0.5mS(体内) 反拗期 同步起搏器中,有一个对外界信号不敏感的时间,相当于心脏的不应期.R同步型常取325mS,P同步型取400-500mS.其作用防止T波或早搏的误感知 参数调节 起搏方式VVI, 起搏电压5V左右, 起搏频率设定在60~70次/分,如Tdp频率在100~120次/分,亚超速起搏。 测定起搏阀值,一般要求起搏阀值小于0.5V,将起搏电压调节至阈值的2~3倍 感知灵敏度,心室的R较高,一般 较高, 用较低的灵敏度2.5mV.心房P较低,用较高的灵敏度1.25mV 术后管理 1.心电监护:观察起搏和感知功能,电极移位 2.更换电池 3.固定起搏器和电极,防止电极从起搏器插口脱出. 4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远段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及时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拔除临时起搏 较好地恢复自主心律后,减慢起搏频率,无缓慢心律及停搏,关闭临时起搏器,再观察1-2日拔除电极和鞘管,局部压迫止血. 起搏器依赖者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常见并发症 出血 感染 心律失常 电极脱位 气胸,血胸或心包填塞 栓塞 起搏心电图起搏电极脱位 起搏心电图融合波 起搏心电图 起搏心电图 起搏心电图 起搏心电图 起搏心电图 起搏心电图 * 6.包埋起搏器 起搏器囊袋制作:经过静脉穿刺点,于锁骨下第一肋间大致平行与锁骨作一约5厘米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至胸大肌筋膜,做一个与起搏器大小相适应的囊袋,充分止血,然后将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固定,然后包埋起搏器和剩余体外的导线 起搏电极到位 6. 术后 心电监测24h~72h 囊袋压迫6~12h 囊袋侧上肢制动,卧床48小时 抗生素3~5天 常见并发症 1 与电极有关 感染 无菌 PNC+GM bid im 7-10d, 出血 心肌穿孔 (螺旋电极) 2 锁穿有关 气胸 穿刺时病人咳簌,肺心病病人费尖位置高 血胸 误入锁骨下动脉 拨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止血,确认无出血 和血肿后,经调整穿刺方向,再次试穿成功。 空气栓塞 胸腔副压高 肺栓塞:由于静脉穿刺,损伤血管,血流淤滞,卧床和制动,老年人血年度高, 多发生于下床活动时,病情重死亡率高 3 起搏器有关 心慌,不适应,肌肉跳痛 ,无脉冲发出 , 无电池, 4 起搏综合征 :单腔VVI 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 ,改变起搏模式 起搏器的程控功能 用程控器在体外无创 调整起搏参数使之达到节 能、符合生理要求、消 除症状等 频率程控 范围30-150Bpm 减慢频率,增加自身心律, 观察自身心律,减慢频率减轻不适, 观察自身心律,减慢频率节电, 增加频率增加心搏量 脉冲幅度程控 范围2.5V~10V,降低幅度节电,测阈值,降低不适感,一般用两倍幅度起搏提高幅度,微脱位时 脉宽程控 范围0.05~2.0mSe 调小脉宽 节能、缓解不适 调大脉宽 电池耗竭、微脱位、电压高不适 耗能=V2t/R 感知程控 感知不良 心肌病或心梗后A或V减小 导线系统阻抗增高 药物影响使心电信号下降 感知过度 误感知T波 误感知起搏脉冲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