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律通论第九章·经济法总论》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经济法总论 (二)经济法的概念 1、经济法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其特点 经济法从一系列问题开始。消费者问题/产品质量问题/不正当竞争问题/垄断问题/金融风险问题/公共财政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1)由市场经济产生的问题 (2)市场自身不能解决 (3)只能由国家/政府来解决 2.经济法是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法律手段 (1)手段一:突破传统私法,权利倾斜性配置 A、规定某一类群体如消费者的特有权利。 B、加重经营者某些行为的义务和责任;规定经营者从事某些行为的法定程序;禁止经营者的某些行为。 (2)手段二:突破传统公法,政府积极作用于经济 A、赋予行政主体对经营者某些行为的检查监督权和处罚权,督促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 B、规定经营者从事某些行为由政府审核的法定程序 3、经济法是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法律依据 4、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法律地位平等而经济实力不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以及他们与政府之间的法律规范的体系,是积极宪政政府作用于市场经济的法律依据。 三、经济法的基础 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市场经济国家为典型 1.经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垄断,使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效率降低。 2.社会:经济周期性危机频频发生,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市民社会自治理念发生危机。 3.政治: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 “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主义”,从政治国家转向经济国家,由立法国家转向行政国家。 4.思想:反思个人自由主义的弊端,从密尔开始的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转向,主张积极自由和国家的积极角色。 资本主义国家有意识地运用国家权力于经济,在素有法治传统的西方国家,这需要依据在先,于是经济法应运而生。 1890年美国《谢尔曼法》的颁布是经济法产生的标志。 德国为实现现代化,也运用国家权力组织经济,颁布了很多经济法律。 从1949年到1979,我国大陆并无经济法的概念。1979年我国开始提出并使用经济法。 1.经济:计划经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2.政治: 党和政府的合法性追求;政策方向的调整: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无法无天”到追寻民主法治。 3.社会:逐渐开始从国家严格的控制中走出,出现体制外经济;三无、流民、盲流逐渐出现 4.思想:1977年恢复高考,科学的春天出现,社会科学等逐渐恢复,思想不再受到监视,一定范围的自由思考开始出现。 主要因素国内在于1和2因素出现;开放后国际竞争的压力迫使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赶超战略延续进行。 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中西方经济法基础的比较 四、经济法的特征 1.后现代性法律 目的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基础上的实质合理性 2.公私综合性法律 (1)法律主体的综合性:包括市民与市民之间的关系; 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权利义务的综合性,如经营者集中的签订和审批 (3)法律责任的综合性 五、经济法法律关系 我们根据经济法的法律关系来分析经济法的特征。 (一)经济法法律关系的主体 1.经济法的主体有三:民事主体、公民与政府 2.民事主体又根据经济实力分为强弱,最典型的是消费者和经营者。 3.所有主体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包括公民和政府。 (二)经济法法律关系的内容 1.主体权利义务并非对等,根据经济实力强弱实行倾斜性配置 2.责任是复合的,既有对于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也有对于政府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 * 经济法律通论 汽车产业 石油产业 钢铁产业 乳品产业 ········· 电信产业 公司 产业界 房地产业 购买证券 发行证券 金 融 业 发行货币 银 行 业 (货币市场) 居民储蓄 商业贷款 证券 市场 (资本市场) 证券公司承销 保险业、信托业 购买保险产品、基金等 购买证券 外汇市场 购买外汇 财政支出 政 府 税收(财政收入) 强制性 无偿性 产业政策 公务员、事业单位、社团 工程师、工人 及其他产业界工作人员 工资薪金 资金 中央银行 商 品 市 场 (批发、零售) 消 费 资金回笼 市场经济运行示意图:每个环节都由法律调整 广义的经济法,即“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 ,是指调整“生产”、“分配”、“消费”和“交换”各个经济环节的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