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 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机会、策略【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机会、策略
王强
一、引论、基本概念和假设
经济型酒店的分类,有两个角度,一是从供给角度讲,主要涉及酒店设施、功能、
物品、服务项目的配置规模、数量和档次等感官形态因素,以及投资总额和单项指标平
均额的资金财务指标;二是从需求和市场角度讲,主要涉及进入酒店的消费者的经济支
付水平和消费满意度的主观评价,酒店的客房价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对于特定地点、
时期、供求环境、经营模式的经济型酒店,供给角度的分类衡量标准与需求和市场角度
的分类衡量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特定地点、时期、供求环境、经营模式中的条件
不是同时成立,供给角度的分类衡量标准和需求和市场角度的分类衡量标准,会出现局
部的不完全一致。
例如,在北京支付 250 元人民币客房价入住的酒店可以基本划为经济型酒店,而在
石家庄的同样的酒店的客房价可以是 150 元,或者,在石家庄支付同样的 250 元客房价
可以入住三星级酒店中较好的酒店。所以,经济型酒店是个特定、动态、均衡的相对概
念,决不是简单、绝对、不变的概念。不过,为了便于把经济型酒店概念具体化,便于
直观把握和比较,与人们平常熟悉的星级酒店档次对应,本文假设,酒店按档次分为高
档酒店 (四五星级,一半多三星级)、经济型酒店 (一二星级,约一半三星级)、普通
旅馆 (社会旅馆、个体旅馆)。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经济型酒店的由来和发展现状,从宏观、微观和市场运作讲,都与体制有密切的联
系。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酒店业到目前为止,在宏观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体制、宏观
管理规范 (或者讲是形成了成体系的两个酒店行业管理体制),在微观上,没有使所有
酒店形成市场化现代企业制度和商业化运作。
1. 酒店实施涉外管理制度产生了两套基本隔离的酒店行业管理体制
涉外酒店制度,指酒店经营中接待涉外人员入住,资格牌照须经公安部门和旅游管
理部门批准,有涉外资格的酒店被称为旅游涉外饭店或旅游饭店。涉外酒店的行业
管理归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涉外酒店的行业管理归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商业部在国家
机构体制改革后,现并入其他结构,但非涉外酒店的行业管理体制还存在,只是功能萎
缩了。酒店实施涉外制度,形成旅游局管理涉外酒店的行业管理,商业部管理非涉外酒
店的行业管理。问题的关键是,作为统一的、有交叉的、有市场内在联系的酒店业被体
制因素分割。对于经济型酒店讲,如果是涉外酒店则成为旅游行业管理范围内的旅游饭
店,如果不是涉外酒店则成为商业行业管理范围内的普通旅馆。实际上,进一步的问题
是,在行业管理的实际运作中,旅游行业管理又重点是管理高档酒店,商业部行业管理
又没有资格、能力去管理普通旅馆以外的经济型酒店,经济型酒店是否是涉外或是否实
际涉外,也缺乏有效的划分和管理。
所以,经济型酒店被涉外制度分割后,使经济型酒店多年来,实际成为一个行业管
理的相对薄弱地带。
2. 酒店实施星级标准的影响:高档酒店受益和配合明显,经济型酒店较为不敏感
酒店由于投资、建设、管理、市场的需要,本身有等级、档次的划分必要,政府和
市场应该把酒店做统一等级、档次的划分。1988 年,国家旅游局参照国际标准,颁布实
施对涉外酒店的星级评定制度。星级评定制度实施成为旅游饭店宏观行业管理的基础性
手段和相关酒店管理方法的载体,也促进了涉外酒店的建设、管理、服务、市场规范,
是旅游饭店行业管理的最成功的业绩。
酒店实施星级标准是建立在涉外酒店制度基础上,酒店要上星级,必须先是涉外酒
店 (当然,是涉外酒店,也不一定非要去申报酒店星级,实际上,有一半的涉外酒店并
没有去申报酒店星级,基本全是经济型酒店)。我国酒店实施星级标准,对高档酒店、
旅游行业管理的作用较大。但对经济型酒店的作用则没有高档酒店明显,全国的经济型
酒店对星级申报缺乏主动,一半的涉外酒店至今未报星级,是个较好的证明。
3. 经济型酒店的产权:大多数产权不清晰,导致市场行为不规范
相比高档酒店,经济型酒店的产权很不明晰,大多属于满足地方、部门利益而建立
的楼堂馆所或是事业单位,或是一些机构的附属,谈不上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
构。很多经济型酒店不是面对公众市场,而是面对某个内部市场或是内部的接待机构。
所以,从立项建设,资金性质,功能设置,运作管理,人事管理,经济效益看,都不完
全是商业化运营。经济型酒店对规范管理、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行业管理的信息不敏
感,也缺乏主动性。在传统体制下,此类为满足特殊的体制利益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