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IFRS9金融资产减值准则新动向.doc

发布:2015-08-10约3.4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融工具准则IAS39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了投资者、政府及各方的质疑,在此背景下,IASB与FASB经过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启动了针对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模型的变革,于2011年正式提出了欲取代IAS39准则的IFRS9新准则。      (一)实际损失模型   实际损失模型,即金融资产减值已发生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 国际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 采用实际损失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其规定:当且仅当存在客观证据表明一项金融资产(或一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以后发生的一个或多个事项(“损失事项”)导致该资产发生了减值,并且该损失事项(或多个损失事项)影响了可靠估计该金融资产或该组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该金融资产或该组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并产生了减值损失;未来事项引起的预计损失,无论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都不予以确认。在这种模型下,减值测试的开始和减值损失的确认必须基于一项已发生的减值迹象。如果损失基于未来预计发生的事项,则不足以启动减值测试,这些损失将不能被确认。比如,市值已出现下跌则启动减值测试,若是预期市值将在未来可预见的期间内可能下跌,则不进行减值测试,即也不会确认减值损失。   (二)预期损失模型   预期损失模型,其核心是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的初始账面金额,应以考虑未来预期信用损失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它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把预期信用损失作为决定有效利率的一个因素,反映最初以及后续的预期信用损失。国际理事会(以下简称IASB)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更好地反映金融资产的经济实质,在使用过程中也更加简便,因为在使用预期损失模型的过程中不必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此模型的方法会自动的考虑和进行减值。   (三)补充文件中的预期损失模型   虽然IASB认为预期损失模型解决了之前实际损失模型所存在的滞后损失确认等缺点,但新模型并没有完全得到美国财务委员会(以下简称FASB)的认可。 2011年1月31日IASB与FASB联合发布第二阶段《金融工具减值》补充文件,公布了一个涵盖了两个组织最主要目标的减值模型,寻求反馈,在补充文件中,分别考虑了两个组织的第一需求,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减值模型,并同时建立了一个最低减值准备值。   补充文件最终的提案为:将金融资产根据他们的信用特征,或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信用等级,分为两组。一组预期信用损失的全额计入减值准备(称为bad的一组);另一组(称为good的一组)预期信用损失的计入因基于一段时间的考虑,数额是取按时间分摊的预期信用损失(基于资产的年限)和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的预期信用损失的全额(最少12个月)中的较高者。      IASB之所以倡导预期损失模型,主要是其认为只有这样中的数值才可以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而在现行的模型下,减值损失只有在减值迹象实际发生之后才会被确认,滞后了减值的确认,同时夸大了在确认减值损失之前期间的利息收入。新模型与IAS39中的模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IFRS9中的模型可以更早地确认减值损失,IAS39中必须存在可预见的减值迹象才计提减值损失的要求不再存在了。实际损失模型和预期损失模型的具体异同,如表1:   表1 实际损失模型和预期损失模型异同分析      IASB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变革,自IAS39中的实际损失模型后,经历了0911ED中的预期损失模型,到与FASB一起公布的补充文件中共同提议的模型的一系列改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IASB的态度以及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一变再变。   (一)外部环境原因   ①. IAS39一直是中较难应用的一条, 其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都有纷繁复杂的要求。不仅是报表编写者,很多报表使用者和审计师等其他一些相关人士都反应IAS39复杂,难以理解、应用和解释。 因此他们要求IASB出台一个更为原则导向、更简单、便于应用的准则代替IAS39。   ②. 二十国集团(以下简称G20)就降低金融工具复杂性,纳入更广泛的信息来完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型达成共识。因此早在2009年4月,为应对金融危机和G20峰会,IASB和FASB就宣布加速代替他们各自目前的关于金融工具的革新。   (二)模型自身原因   ①. 实际损失模型是一种对已发生减值迹象的反映模型,不具有前瞻性。应用实际损失模型要求实体基于已经发生的减值迹象确认减值损失,是对过去历史的反映,而非对未来的体现。减值必须基于实际发生的减值迹象,这样的规定滞后了确认潜在的信用损失,造成了对报表使用者来说的信息不对称。   ②. 未能向报表使用者传递有关未来预期信用损失对现金流的影响。 真正决定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长期来说是利润,短期来说是可供企业支配的现金流。它确保了企业可以在危机之时,偿还债务、维持运营、进行投资来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