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物学 第十二章 林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林蛙的品种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地位 东北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又叫哈士蟆,在动物分类上属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内蒙古等省。在国外,与我国接壤的朝鲜、俄罗斯等国也有分布。 一、林蛙的品种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二)品种特征 体长6-7cm,最长9cm,经2一5年生长发育,雌蛙体重可达26-27g背部呈散在红色、黄色斑点的土灰色。鼓膜处有1深色三角斑,腹面为散有红斑的乳白色,背侧褶长在鼓膜的上方斜向外侧,随时可折向中线。雄蛙咽下侧有1对内声囊,四肢有清晰的条纹。第一指上灰色指垫特别发达。趾间有线。 林蛙卵呈团状,外无卵袋. 蝌蚪体背扁平,头端略尖圆;体背黑色,腹部灰白色;后肢芽显时体全长40mm。 一、林蛙的品种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三)生活习性 1两栖性:东北林蛙是两栖动物,营水陆两栖生活。夏季栖息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冬季到山下河流中冬眠。 2野生性:蛙类胆小、怕人。警惕性高,稍受惊扰就很快跳离。 3冬眠性:蛙类在长期的进化中,在低温、饵料缺乏、昼短夜长的不良环境条件下有一种越冬休眠的独特适应方式。中国林蛙在0-l℃的水温环境中,聚集在河水深处的大石块下越冬。 4群居住:蛙类都有群居习性,常常几只或十几只共栖一起。一旦适应,便不轻易迁移。即使迁移也是群体迁移。 5捕食性:蝌蚪生长期以浮游生物为主,成体以鲜活的动物性饵料为主。并且捕食方式相似,一般都昼伏夜出,蹲伏在安全僻静处静候食物。当发现食物后,以猛扑或跳跃的方式捕食。饥饿时,也吃混杂在活饵料中的死物,若在食物缺乏、饥饿难忍时也可能互相残杀。 二、林蛙的养殖模式 ( 一)、养殖模式:林蛙养殖有自然散养模式、半人工养殖模式、全人工养殖模式。 1、自然散养模式 选择环境适宜,有野生林蛙生长的山沟,施行封山,减少人为影响,使林蛙完全在自然状态下达到种群恢复,也就是林蛙的产卵、孵化、变态均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2、半人工养殖模式 (1) 野外封山养殖模式 即利用现成的自然条件,在养殖过程中,中国林蛙的繁殖、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等完全在人工控制、人工饲养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幼蛙、成蛙阶段则利用天然山林资源,在山林中养殖林蛙,不进行人工投喂食物,但幼蛙、成蛙在山林中的生活阶段也要加强管理,消灭敌害,做好冬眠期管理。 (2)生态围栏养殖模式 围栏养殖就是把孵化池、越冬池、山场林地全部用塑料布封闭起来,用自然孵化,人工管理喂饲的方法,补充黄粉虫喂蛙,林蛙的回收率能达到12%以上。 半人工养殖比自然散养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幼蛙、成蛙还是在山林中生活,林蛙依靠天然活性动物饵料生活,食物左右林蛙的数量,加之野外天敌对林蛙的食害,林蛙的回收率还是很低,围栏半人工养殖林蛙的回收率也只有5%—15%;如果不设围栏,林蛙的回收率更低,一般不超过5%。 3、全人工养殖模式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就是根据林蛙的生物学特性,在人工设定的条件下,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从林蛙抱对产卵、孵化、蝌蚪饲养、蝌蚪变态、幼蛙、成蛙的饲养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 (1)开放式围栏全人工养殖模式 该模式就是将幼成蛙放于由围栏围成的蛙圈中饲养。根据围栏材料的不同,该模式又可分为庭院养殖、水泥池圈养、塑料布圈养、石棉瓦围栏圈养。其主要建筑设施有繁殖场、养殖场,亦称养殖圈,冬眠场所和饲料车间。繁殖场是专工林蛙抱对产卵、卵的孵化、蝌蚪饲养、蝌蚪变态的场所。养蛙圈是饲养幼蛙、成蛙的场所。另外,在蛙圈内还铺设喷管设施,蛙圈四周还有红砖铺成的投食台,种植各种植物等。 (2)网箱养殖模式 即将蝌蚪和幼成蛙都放于塑料网或纱窗布做成的网箱内饲养。 (3)网棚养殖模式 网棚养殖模式即利用网棚来饲养林蛙。棚架用细木杆、柱、竹片条或8号铁线搭成。棚上用75%-80%的遮阳网数幅连结覆盖,四周围墙用尼龙窗纱围护,窗纱上边与遮阳网连结,下边埋入土中。 (4)日光温室全人工养殖模式 日光温室全人工养殖就是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养殖中国林蛙。该模式的养殖场和养蛙场都设在日光温室中,为了有效利用温室空间,繁殖场中的抱对产卵池、孵化池、蝌蚪饲养池、变态池可以共用,修2—3个多功能水池,规格为宽1.5—2米,深40—50厘米,长度视温室大小而定。东西走向。水池设1个台阶,台阶距地面20厘米。 (二)、养殖场基本建设 1 产卵池 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建产卵池。按种蛙投放密度5对/m2。池梗高60-80cm。水深30-40cm。周围用塑料布拦起来,以防止种蛙外逃。 2 孵化池 选择风向阳、不漏水、地势平坦的地段修孵化池。单池规格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