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饶师范学校
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校的发展规划,保证我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在充分考虑我校的发展历史、现实状况、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参照相关学校专业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培养目标
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城乡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基本规格
高尚的品质: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艰苦创业、求实创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健全的心理: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自强进取的学习精神;具有高尚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具有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
较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观察、分析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分析教材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能力;具有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环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科研的能力;具有潜在的自我发展的能力。
熟练的技能:具有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艺术技能;具有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其它技能。
多维的知识: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丰富的艺术学科知识;具有系统的幼教专业知识;具有正确的教师观、 儿童观、教育观。
二、修业年限
三年。.
三、工作要点
(一)队伍建设
采用“外引内培,重在内培”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外引的重点是30周岁以下高校的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方向)硕士、或心理学专业硕士,学前教育专业(早期教育方向)硕士,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方向)硕士;内培的重点是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攻读硕博学位,或获取各类相关资格证书,晋升高级职称,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聘请国内知名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授为本专业的兼职教授,促进本系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进程。
(二)教学改革
鼓励教师结合各自专业特长,鼓励教师确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抓好院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结合联办园业务指导工作,加强与幼儿园一线教学的联系,鼓励教师与幼儿园联合开展课题攻关。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配合教务处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效果监控。
(三)强化实践
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增大教学实践的课时比重;健全校内技能实训系统,进一步完善“幼儿游戏室”,增建适应社会需要的“蒙台梭利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和“幼儿教育活动模拟室”;学生在学的每一学年均安排形式适宜、时间合理的教育实践活动;营建良好教育实践环境,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建立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为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校外实习基地体系。
(四)教育科研
确立“以科研立身,以科研强系”的基本思路。在发挥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教学提供动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科研优势,积极面向地方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服务。加强合作研究,举全校之力,争取在2010年之前有更多的课题在省级立项或获奖,在国家级课题申报上有零的突破,在权威期刊的论文发表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抓好早期教育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着手加强与幼教机构的业务联系工作,并根据需要遴选合适的教育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在教育基地建设上适当增加民办园在教育实践基地体系的比重。
四、课程设置
(一)设置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着眼点,以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为目标,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能力、系统的专业知识,成为幼儿教育第一线迫切需要的、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幼教专门人才。
2、专业性原则
幼儿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幼儿教师的立身之本是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其专业性,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做为课程设置的根本目标。为此,应突出课程的专业性,把专业性课程放在整个课程体系的突出地位,并给予相应的权重。
3、实践性原则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教育以追求职业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职业素质的核心是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而实践(或实训)是培养能力或技能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本课程设置中把实践性课程放于重要地位,使实践性课程的课时占整个课程的课时比重不低于40%。
4、渐进性原则
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课程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一般到特殊的特点,因而课程的安排也应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基础性的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应安排在前,然后再安排各领域教育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