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说课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6
《秦朝统一》说课稿
主讲人 戚美英
我说课的内容是统一的秦朝,这是原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原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秦朝的统一,原教材其中初中1课时、高中必修一内容通常情况下1课时,但多半上不完。通过对这几部分教材的理解融合,预计用2节课完成,其中一节自主探究课,一节课堂探究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几部分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一、教材地位 本课分别在的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和必修一第一单元,整合后形成《秦朝统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首先,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其次,秦统一后,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广泛沿用,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第三,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优势:经过近两个月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容易调动积极性。
不足:年龄、阅历的限制, 对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能力可能存在一定欠缺,要理解原高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国和秦朝的空间概念,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掌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始皇是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的?有什么作用?
探讨秦始皇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
2、过程与方法
从秦朝完成统一、巩固统一维护统一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祖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加深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秦始皇为什么统一中国,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使学生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础;
通过探讨秦始皇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引导学生辩证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秦朝的“统一”,是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2、 难点:废分封行郡县、焚书坑儒
要理解废分封行郡县首先要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概念和优劣,做出对比才能理解,这是高中部分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焚书坑儒”其实是为了巩固政治统一而强化思想统一的措施,理解需要思维转换;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且不是焚烧所有书籍坑杀所有儒生;史学界甚至认为焚书坑儒不是历史真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从史实中去辨别真伪有一定难度。
先学后教:
五、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视野拓展: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时空概念,同时利用学术前沿和学术争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讨。
六、教学过程:
分课前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探究六部分。
课前自主预习(一课时)由老师制定预习学案交给学生课堂完成
其中掌握基本史实大概十分钟左右,由学生结合七年级上课本56-60页完成学案。
一、秦统一六国
从 年至 年,秦王 陆续灭掉六国,于 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 。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 ,至高无上,总
揽 ;中央设 、 、 ,地方上推行 。
经济: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 钱;统一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把 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 。
思想: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北筑长城,命大将 大举反击 ,夺取河套地区,移民戍边;
开发南疆,派兵统一了 、 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