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章宏观经济(课件).ppt

发布:2018-09-06约4.12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商 业 一、商业结构 (一)对外贸易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相关数据显示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其总额基本维持不变,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增长。在1990年前后,贸易总额突破5亿关两大关。此后,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略受影响以外,对外贸易总额总体上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达到高峰,1931年的贸易额达23.4亿关两。此后迅速下降,到1935年降至最低,为9.6亿关两。当然,白银计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贸易增长的速度,因为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白银的相对比价是持续下降的。如果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按照当时的汇率折算成美元,其基本的而趋势也是一致的,只是上涨的幅度较小些。 (二)中国新式商业 近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首要区别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联系程度。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打开,在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系的领域里首先诞生了一些新兴的商业行业,如经销进出口商品的棉布业、五金业、百货业、西药业等。在丝业、茶业等一些原有的行业中,由于出口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方式的变化也出现了一批新式的商业企业。到民国时期,中国新式商业进一步得到充分发展,商业业种不断增加。 二、商业组织和制度安排 (一)外贸制度的而变化 1. 买办制度 2. 海关的设立 3. 公司制度 (二)商业行会 1. 地方商业行会 2. 商会 (三)其他新式商业组织 1. 大型百货公司 2. 商品交易所 3. 商业股份公司 三、市场商品流通量和商业资本 鸦片战争以前国内市场的商品流通市值大约为5.25亿关两,近代时期,市场商品流通量和商业资本都有了较大发展。国内市场的商品流通量,1840——1894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左右,这一时期市场的扩展主要是靠粮食、丝、棉、茶等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的,市场上新兴工业品仍然非常有限。甲午战争后,洋货进口猛增,工业和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市场上商品量的增长速度也开始加快,1894——1908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4.02%,1908年市场商品值达到21.99亿两。1908——1920年间商品流通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0.46%,这是商品流转速度加快和货币流通量增加的结果。1920——1936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6%,两个基点年的商品流通值分别为72.54亿量和127.71亿两。 全部商业资本在1894年时为7.49亿两,1911——1914年约为23.42亿两,1920年时达到31.7亿两,1936年包括东北在内达到56.12亿两,1947——1948年则为38.72亿两。1894——1911/1914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6.29%,1911/1914——192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4.24%,1920——193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63%,1936——1947年间的年均增长率则为-3.28%。 第二节 金融业 一、旧式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 (一)钱庄 上海钱庄是中国近代钱业发展的代表,我们以上海钱庄为例,以反映近代中国钱业的盛衰轨迹。 (二)票号 票号的数量、业务、资本与利润总量 (单位:万两) 时间 总号 家数 总分号 数 量 汇 票 发行量 存款 总量 放款 总量 总资本 (正本) 净利润 总资力 19世纪50年代 15 150 4662 640 775 66 46 5368 19世纪70、80年代 28 446 11881 11396 4859 386 126 23663 1900-1911年间 26 500 58866 17350 12842 525 213 76741 1913年 20 320 3617 4542 大多亏损 1917年前后 12 120 2757 442 307 大多亏损 1933年 3 29 419 204 78 亏损 (三)典当业 二、新式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三、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 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部分。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近代的金融市场含有这一时期货币状况的特定内容。人们一般将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内容概括为同业拆借、证券买卖、外汇交易、黄金与白银的买卖、票据贴现、申汇买卖、货币买卖等七个方面。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与票据贴现,关于各种金融机构及同业间的资金拆借,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存在,到清末民初时期已经比较成熟。票号是经营汇票的专门机构,而由银行所经营的汇票承兑和各种商业票据的贴现业务,则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并且仅局限于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货币买卖、申汇买卖、黄金与白银买卖,甚至外汇交易都同当时的货币状况密切相关,并随着货币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在废两改元和法币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