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教材 第七章.ppt

发布:2018-08-16约7.84千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初步 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 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教育, 使之关心科学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 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的使命 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一节 重点: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判断和测定。 难点: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难点: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第四节 重点: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正确使用。 难点:铵态氮肥的检验。 二、说教材 本章之前学生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矿物并对溶液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具备了一些化学技能。在此基础上,第七章仍延续了前几章的特点,从与生活相关的、大家熟悉的物质出发,教学内容分“活动与探究”和“交流和讨论”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弹性处理,让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把握教学分寸,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从知识体系角度看,本章是全书中内容较系统化的一章,它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又是化学知识的延续、发展、深化。要求学生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大致了解,理解掌握典型的酸、碱、盐的性质及运用,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两大转变(1)是定义要淡化。(2)是要注意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的整合。 三、说建议说学情说模式 前几章学习的一些物质、化学反应及现象涉及到酸、碱、盐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习酸、碱、盐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深化;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前面几章已经学习了多种类型的化学物质,如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等,本章学习另外几类有利于归纳;很多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几乎都与酸、碱、盐有关,在学习了溶液后,有利于深入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前几章学习的物质主要是单质和简单的化合物,而酸、碱、盐的组成要复杂一些,放在较后阶段学习,学生便于接受。 教法学法: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入手,增加感知实例,尽可能让学生多了解身边及生活中常用酸、碱、盐的实例,尽可能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法感知。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度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有效辅助学生理解。 四、说教学设计 1.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分析阐述,再请一个代表按要求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老师给予及时评价。再展示认识酸碱盐的对比表格,让学生理解记忆其规律,能识别常见酸碱盐;接着展示课件了解常见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突破重难点之一。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学生在查阅教材、讨论分析中复习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老师分别展示出酸碱盐的通性,并引导学生利用双手形象记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金属与酸,金属与盐反应的类型,并简要分析置换反应的条件。再分析其他反应除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外的类型,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记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酸碱盐溶解性规律,突破重难点之二。 3.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标测评 总结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 达标测评 4.(2007年重庆市)每到冬天,市场上便有一种“热宝”出售,它是一个装有化学药品的小袋。使用时,撕去它的保护膜贴在身体上,不久便会产生热量。已知小袋中装有铁粉、碳粉和少量氯化钠。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