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西迁历史人物简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浙大西迁及历史人物简介
浙大西迁:1937年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浙大一年级迁往浙江的西天目山上课,12月全部迁往浙江建德,这是浙江大学的第一次搬迁,第二次迁在江西、吉安、泰和,第三次迁在广西宜山,第四次迁到贵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1940年6月,浙大农学院师生陆续迁到湄潭湄潭为遵义浙大的分部,文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文科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理科在湄潭,一年级分校在湄潭永兴场。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此人们称它为“文军的长征”。1943年钱琢如、苏步青发起成立“湄江吟社”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湄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1944年10月英国著名学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来湄讲学回到英国后,在《自然周刊》上发表文章中写道: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大学之一。他甚至把浙大与他的母校剑桥大学相提并论,称浙大为“东方剑桥”。
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蔡元培蒋梦麟竺可桢罗家伦谈家桢(1909--2008),浙江宁波人,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贝时璋(1903.10.102009.10.29)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祖辈靠打鱼为生,父亲是德商洋行的一位职员。12岁随父亲外出求学先在汉口的德华学校,后到上海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德文科读中学。1921年在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医预科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福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滨根大学。1928年3月在图宾根大学毕业,并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秋回国。1930年4月在杭州筹建浙江大学生物系,8月被聘为副教授。在浙江大学20年,他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培养了众多学生,推进了中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1948年,贝时璋被选举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8年,受邀请担任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当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协助筹建中国科学院,他奔走于北京、杭州之间。1950年离开浙江大学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7年成立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他任研究员兼所长。1958年在该所基础上又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直到1983年改任名誉所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