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引导对策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引导对策研究
摘 要:网络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大局。本文在厘清了高校网络舆情概念及其组成要素之后,运用自组织理论深入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并详细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最后给出了基于时间维度、程度维度和效果维度的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引导策略,以便用主流价值观科学合理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2014年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的新重心。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三微一端”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热点和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表达和传播各种观点、意见和态度。高校网络舆情由此而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高发期,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高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演化规律,从而研究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的一种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并非是高校或组织有意识组织产生的,而是完全由学生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相互影响,快速聚集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特性。自组织理论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从主体要素、客体要素、本体要素和载体要素四部分进行分析。
1.1 主体要素
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易受到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比较关心,表现出了极高敏感性,甚至有时缺乏理性。因此,他们对此类问题的意见、看法和态度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职工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教职工大部分思想成熟且学历较高,但他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和看法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 客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与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或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可以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也可以来自于高校相关的网络虚拟社会中。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罢餐”、“教师职称评聘”、“教职工住房分配”等。
1.3 本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同样是基于网络舆情本体,是各种情绪、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个性差异较大,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事件的看法不易统一。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
1.4 载体要素
广义而言,互联网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当然载体。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主要包括了学校官方新闻网站、校园BBS、学校或校属各部门组建的微博、微信群、学生或老师组建的QQ群、飞信群等。这些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2 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表现如下:
2.1 网络舆情的开放性
互联网就是在自由开放基础之上建立的,这也意味着任何人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同时意味着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获取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隐匿性,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顾虑。因此,在交流中不受制约,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对高校教育相关事件的态度,这样更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远离平衡态
系统要进行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且非平衡的。封闭、孤立的系统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也无法通过自组织演化达到有序状态。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求,信息的变化不能停留在稳定的平衡态。网络舆情形成就是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开放,随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变化,在平衡态上下波动,从而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