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11.1《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11.1《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说课稿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生物下册11.1《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说课稿北师大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围绕七年级生物下册11.1《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展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人体代谢废物及其排出途径,了解排泄系统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代谢废物产生的原因、种类和排出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教学过程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人体排泄物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实验探究人体代谢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形成对生命科学现象的全面认识。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代谢废物处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注环境、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人体代谢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难点:代谢废物排出过程中的生理机制和排泄系统的作用。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代谢废物的种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代谢废物的排出过程,突破难点。
3.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排泄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加深对生理机制的理解。
4.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人体排泄系统结构图、代谢废物图片、相关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显微镜、实验试管、滴管等,确保实验安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环境整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人体代谢废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如何产生废物吗?这些废物又是如何被排出的?”
展示一些关于人体排泄过程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人体代谢废物的产生和排出过程。
简短介绍人体代谢废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人体代谢废物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人体代谢废物的定义,包括其产生的原因和种类。
详细介绍人体代谢废物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人体代谢废物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代谢废物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代谢废物案例进行分析,如尿液、汗液、二氧化碳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代谢废物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减少代谢废物。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代谢废物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通过饮食调整减少代谢废物”。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人体代谢废物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体代谢废物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人体代谢废物的产生、种类、排出途径等。
强调人体代谢废物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代谢废物。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人体代谢废物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人体代谢废物的种类,包括尿液、汗液、二氧化碳等,并理解这些废物是如何在体内产生和排出的。
2.能力提升: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操作,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案例分析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得出结论,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
3.思维发展: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对代谢废物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4.环保意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