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结构与化学键教案课件.ppt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欢迎来到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的课程。本课程将深入探讨原子如何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分子,以及这些连接如何决定物质的性质和行为。我们将从基础的原子结构开始,逐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并探讨分子的几何构型和分子间力。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理解化学键的本质,掌握分子结构的预测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过程都至关重要。
课程概述1基础理论从原子结构回顾开始,我们将深入探讨化学键的本质和形成原因,掌握电子结构与化学键形成的关系,理解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和形成机制。2分子构型与理论学习VSEPR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解析分子的几何构型,理解价键理论和共振理论,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结构与性质探讨分子间力类型及其影响,研究固体晶体结构,分析配位化合物的特点,了解化学键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电子构型,掌握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能够解释化学键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能量变化。应用理论模型熟练应用路易斯结构、VSEPR理论、杂化轨道理论预测分子构型,能够判断分子的极性,解释键长、键能与分子稳定性的关系。分析物质性质能够根据化学键类型预测物质的物理性质,解释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理解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理论解释复杂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培养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建立化学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系统认识。
第一章:原子结构回顾1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不同。21897年汤姆森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均匀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31911年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围绕其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41913年玻尔提出玻尔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能量是量子化的,电子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的基本粒子,位于原子核中,决定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量等于原子序数,质量约为1.673×10^-27千克,电荷为+1.602×10^-19库仑。1中子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位于原子核中,与质子一起构成原子核。中子数量可变,决定同位素类型,质量略大于质子,约为1.675×10^-27千克。2电子带负电荷的基本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电子数量决定原子的电荷状态,质量约为9.109×10^-31千克,电荷为-1.602×10^-19库仑,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3
电子层结构主量子数n表示电子层的编号,从1开始递增,数值越大表示电子层距离原子核越远。n=1称为K层,n=2称为L层,依此类推。每层能容纳的最大电子数为2n2。角量子数l表示电子亚层,取值范围为0到n-1。l=0称为s亚层,l=1称为p亚层,l=2称为d亚层,l=3称为f亚层。每个亚层能容纳的最大电子数为2(2l+1)。磁量子数m表示原子轨道,取值范围为-l到+l,包括0。例如,p亚层(l=1)有三个轨道,对应m=-1、0、+1。每个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自旋量子数s表示电子自旋状态,取值为+1/2或-1/2。同一轨道上的两个电子必须具有相反的自旋,即一个为+1/2,另一个为-1/2,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
原子轨道理论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取代了早期的玻尔模型,它描述电子不是在固定轨道上运动,而是以波函数表示的概率分布。原子轨道是电子可能出现的区域,其中电子出现概率达到90%以上。s轨道s轨道呈球形,围绕原子核对称分布。随着主量子数增加,s轨道的大小增加,但形状保持不变。1s轨道能量最低,没有节点面;2s轨道有一个球形节点面。p轨道p轨道呈哑铃形,沿着x、y、z三个方向排列,称为px、py、pz轨道。每个p亚层有三个p轨道,它们在空间上互相垂直。p轨道有一个通过原子核的节点平面。d和f轨道d轨道形状更复杂,一个d亚层包含5个轨道(dxy、dyz、dxz、dx2-y2、dz2)。f轨道更加复杂,一个f亚层包含7个轨道。d和f轨道在过渡元素和内过渡元素中起重要作用。
电子构型能量最低原则电子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轨道能量顺序通常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例如,钠原子(Na)的电子构型是1s22s22p?3s1。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两个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必须相反。这一原理解释了为什么每个轨道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也是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基础。洪特规则同一亚层的轨道先单电子占据,且自旋平行,然后再成对填充。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