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docx
4.4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的茎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
1.植物茎的结构:学生将通过观察植物茎的切片,了解茎的表皮、皮层、维管束等结构的形态和功能。
2.物质运输:学生将学习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包括水、养分、有机物质等如何在植物体内运输,以及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3.实验探究: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进一步理解物质运输的机制和原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可以很好地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更加完整和深入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通过学习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学生将能够:
1.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等科学思维方法,理解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培养科学思维。
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通过对植物茎与物质运输的学习,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并能够描述植物茎的表皮、皮层、维管束等结构的形态和功能。
2.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掌握水、养分、有机物质等如何在植物体内运输,以及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难点:
1.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的关联:理解不同结构如何协同工作,实现植物的生长和物质运输。
2.物质运输的机制:理解并能够解释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包括渗透、扩散、主动运输等。
解决办法:
1.利用实物模型、图示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增强理解。
3.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促进对物质运输机制的理解。
4.针对学生的不同疑惑,提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5.设置适量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并提供反馈。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课本,以便跟随教学进度。
2.辅助材料:收集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展示和讲解。
3.实验器材:准备植物茎的切片样本、显微镜、染色剂、实验操作台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内容,了解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
教师准备教材、辅助材料、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并布置好教室环境。
课堂导入:
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将水和养分从根部运输到其他部位的?”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一、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10分钟)
1.教师展示植物茎的切片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茎的表皮、皮层、维管束等结构的形态特征。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结构的功能及其在植物生长和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3.教师总结并讲解植物茎各结构的功能和作用,强调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二、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10分钟)
1.教师播放多媒体资源,介绍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和机制。
2.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并掌握水、养分、有机物质等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3.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验探究(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
2.学生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巩固实验知识和技能。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运输过程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交流对植物茎与物质运输的理解。
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植物茎与物质运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5分钟)
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2.教师布置作业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