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宜良县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探究 【摘 要】发展农村经济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新时期以来,我国致力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宜良县和全国一样,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剖析宜良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宜良县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本文将宜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简要分析,并探讨有效途径,为促进宜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宜良县;农村经济;问题和不足;有效途径
一、宜良县自然地理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宜良县是昆明市的近郊农业大县,土地面积1913.53平方千米,2016年末户籍人口9.40万户,33.1万人,下设1个街道办事处和4镇2乡,下辖112个村(居)民委员会,820个村小组。宜良县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平坦,山地、谷地与坝子相间分布为地貌总特点,其中盆地、谷地占11%,山地占88%,水域约1%。宜良县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达93.%。全县土地资源有限,总耕地面积19204顷,其中水田11074公顷、地8130公顷,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2亩,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全县粮播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5.4万吨,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3.6亿元,农民人均所得达到9703元
宜良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土地肥沃,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商贸繁荣,素有“滇中粮仓”美誉,是国家商品粮、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全国烟叶收购先进县、五大养鸭县之一、全省农业机械化推广十佳县、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县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十佳县,昆明市优质水稻、烤烟、蔬菜、板栗、生猪、鸭子、奶牛、养鱼、花卉基地县。宜良商品经济发达,土特产品丰富,历史名茶宝洪茶、风味独特的烤鸭、板栗、干巴菌、樱桃、冬枣、冬桃、杨梅、云参、香椿等享誉省内外
二、宜良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全县多年共同努力下,宜良县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农业企业带动性不强。全县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余家,涉及蔬菜、粮油、林果、奶牛、鸭子、生猪等行业。这些企业规模小,产业特色不突出,技术标准不高,品牌不响,带动性不强,大产业难以形成,难以实现分散种植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农户准确把脉市场不准
2.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引领作用不强。全县共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64个。在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章程、有实体、有设施、有社员、有办公地点能正常运转180个,其它的合作社与农户联系松散,凝聚力、带动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服务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传统支柱产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新兴优势产业尚属初级阶段。传统的粮食、烤烟、畜牧业提升空间有限,花卉苗木、蔬菜、林果还缺乏强有力的企业市场体系的支撑
4.加工能力不足,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我县农业产业多为种植业和初加工,与二、三产业融合互通不紧密,加工能力不足,技术层次低,品牌效应不突出,产业链不长,初级产品多,中高端产品少,附加值低,?税贡献小
5.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一是农技人员配置不合理。全县农业、水利、林业科技人才以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人员和知识技能普遍老化,50岁左右的人员居多,年龄偏大青黄不接。二是劳动者素质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农业劳动力后继者缺失,农村中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少儿、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种植缺技术,务工缺技能,创业缺能力,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优良品种难于普及和推广,创业增收困难
6.农村集体经济来源单一。农村基层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发包及上交收入、补助收入及征地款等其他收入,缺乏集体企业和经济实体的有力支撑,农村集体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
三、促进宜良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促进宜良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积极加以改进,促进宜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宜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要加强建设补短板。一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优质耕地存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实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二是加大高稳产农田、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山半区高稳产田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械化水平,夯实高农业发展基础
(2)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大力发展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