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ppt

发布:2018-06-04约1.94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经济上工业化 政治上民主化 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那么近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又有何变化? 1.剪发辫 2.改称呼 3.禁缠足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民 主 共 和 制 …… 一 剪辫放足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想一想;中国人没留辫子前是什么发型?为什么说剪辫子成了革命的标志? 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可见,清朝男子的发辫,是清代特有的激烈、残酷、持久的民族征服的象征。也是清朝子民的象征.是清代有别于汉族统治朝代的社会内容 。 清军入关后,强令剃发留辫。 从此,男子脑后的一条长辫就成了清朝子民的象征,也成为外国人嘲笑的对象。为此,孙中山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辫子的男子在20日内一律剪辫,否则以违法论处。 清朝梳辫图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历史小电影 《剪辫风波》 革命军:(张贴剪辫令)老乡!你还留着这大清的尾巴呀!来,剪了它! 行人甲(抱住自己的辫子,惊恐状):不!不!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辫子我留了一辈子,剪不得啊! (革命军去摁住甲,甲终于被革命军剪掉了辫子) 行人甲(捧着头发哭):哎哟哟,我的辫子呀!这可让我怎么见人啊!这大清说不定还要回来的呀! 革命军(甩辫子):革命喽!革命喽!剪辫子,闹革命!剪辫子,闹革命! 行人乙(高兴):太好了,太好了,这么长的辫子拖在脑后,洗也不好洗,活动也不方便,还被外国人嘲笑为猪尾巴,快来帮我剪掉这大清的尾巴!(咔嚓,辫子掉地)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阅读课本内容,说说剪发辫为什么成了革命的标志? 目的:去除旧俗,向清王朝挑战,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剪辫放足 剪辫后的溥仪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禁缠足-倡女权 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苏轼《菩萨蛮》 “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辛弃疾《菩萨蛮》 林语堂先生曾描述过女子缠足后的步态:中国女子的缠足,完全地改变了女子的风采和步态,“其作用等于摩登姑娘穿高跟皮鞋,且产生了一种极拘谨纤婉的步态,使整个身躯形成弱不禁风,摇摇欲倒,以产生楚楚可怜的感觉。” 而正是这种“可怜的感觉”,膨胀了封建士大夫的自身优越感。从而滋生出其“在性的理想上最高度的诡密。 不缠足的开路先锋 ——康有为和他的女儿 思考: 禁缠足使妇女的地位发 生了什么变化? 三寸金莲 满族妇女穿旗袍 男子穿长袍马褂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二 服饰的变化 礼 义 廉 耻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清朝旗袍 民国旗袍 身着旗袍的晚清满族妇女 穿改进旗袍的女子 西方思想的影响 审美观念的改变 女性地位的提高 称身合体 宽袍大袖 跪 拜 作揖 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采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三 礼仪的革新 社交礼仪 官场老爷、大人 改称职务 民间普通称呼 “先生”或“君” 目的:顺应时代潮流,革除封建色彩,用资产阶级的平等代替封建社会的不平等。 影响: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国民的人格平等观念已逐渐取代了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改称呼 中国传统婚姻的六礼之仪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易婚俗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