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学习观.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学习观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在个人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在其独特性和完整性的视角上,它提出了一些新的学习和教育解释。该理论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因而与其相对应的学习观强调“文化和情境对儿童学习具有重要价值”“学习是一种共同体的实践”“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对话的过程”“学习和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可以引发我们对儿童是怎样学习的,以及怎样支持儿童的学习等困扰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核心问题展开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在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入手,对影响儿童学习的因素之一——教师的角色展开分析和讨论,谈谈教师在支持儿童学习中的角色地位以及角色行为。
一、 倡导和支持儿童的情境学习,转变传统学习观
近年来,“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社会互动”“共同建构”“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理念和方法引起了教育者极大的关注。这些理念和方法都是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相联系的。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看来,概念是在特殊的背景中建构和重新建构的,而背景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学习高度依赖于产生它的情境,社会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源泉;儿童并不是自主的、孤立的和与背景无关的人,在实际情境中或通过其他人为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唤起儿童的原有经验或表象,激发儿童的联想以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所谓情境学习,即指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而进行的学习。
事实上,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构,往往都要基于其前期有价值的生活经验,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整合模式的走向也充分体现了注重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建构性、情境性和合作性的特征,整合式的课程能够使儿童获得不同的经验和体验。因此,将儿童的学习活动置于有意义的社会情境中,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促进他们交流和思考的有效平台,可以激发儿童主动建构的动机,并促进他们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归属和固着新知识,从而赋予其某种意义。
在这一学习观的理念和指导下,教师在倡导和支持儿童情境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是一个“抛锚者”。这种抛锚者的角色是指教师为儿童设计、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或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基于情境、材料和他人的互动中使儿童产生学习的需要,感受和体验事物间的关系,并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经历尝试经验的迁移性学习过程中,逐步由“日常经验”的获取走向“科学概念”的建构。作为“抛锚者”,教师既是儿童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也是儿童学习话题的挑起者和情境思考的引发者,把儿童的学习抛锚在一个真实的背景问题中,提供儿童关于日常问题的故事或情境,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故事或情境之中,有助于儿童以自然而轻松的学习状态与他人产生认知冲突和社会互动,从而建构起由日常生活经验维度提升到科学概念维度的知识和概念。
二、 关注和观察儿童,把握教育时机
从知识的情境性出发,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以一种个体的孤立的方式和状态而存在的,当把儿童置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时,更能增加引起儿童认知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在学习发生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的,学习是一种共同体的实践,儿童的认知发展既依赖于教师的支持,也依赖于有能力同伴的帮助。
籍此,在基于学习者共同体间交流和社会互动的学习氛围中,在对儿童合作学习和共同建构的支持和推动中,教师的基本角色承担方式之一便是对儿童学习活动的关注和倾听———教师对活动自始至终的全神关注以及以欣赏姿态投入式的倾听,不仅表达了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期望,能让儿童体会到满足和自信,而且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倾听并记录儿童的具体反响,可以为教师分析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智发展特点、寻找适时的教育契机,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在关注和倾听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是一个从恰当的透视点入手,依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方式,对儿童的概念建构进行积极而有立场的解读与推测的译解者。这种伴随着关注和观察的译解过程是教师理解儿童并适时地把握教育契机以推进儿童概念建构的一个关键策略。作为译解者,教师不仅需要寻找到突破口并以此去解析儿童建构活动的大致脉络,透视儿童的概念立场,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及时而有效的译解,进一步地去理解和揭示儿童的思维过程并证实和修正教师的观念和看法,进而及时地与儿童展开“对话”,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和探究。
三、 转变的社会建构主义
作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对话”正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精神成为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状态。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对话的教学在以往的教育中是存在的,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也是存在的。但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