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模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模式
摘要:该文分析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教学方法、内容、形式和考核方式的革新等角度探讨了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论文网 /8/view-7240602.htm
关键词:C语言;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30-01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程序语言变得尤为重要。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大多数高校列入教学计划,主要为理工科大一学生的必修课。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旨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模式以及深入了解计算机在各种领域进行应用的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多项问题的能力,并启发学生主动将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结合。通过此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具备运用C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等知识开展基本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能力。对于初学者而言,C语言概念复杂,语法众多,数据类型丰富,因此,很多内容不容易被接受、理解和记忆。由于程序语言的学习有一个较长的入门过程,很多学生反映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还没有理解其精髓,对很多概念还是一知半解。鉴于上述问题,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和改革,以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多元化教学方式
对于计算机类课程,传统的板书教学已不能够完全满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最大化的展示课程信息,图片,文字及其动态化的演示,通过该方式,向学生展示算法设计过程与实现思路。同时,教师在讲解具体程序设计案例时,可展示程序文本的编辑,编译和运行测试,以及调试的全过程,在详细的演示过程中,可增强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感性认知,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在于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都是比较有限的,不利于学生进行前后的比较,而且,幻灯片的演示过程相对较快,有些学生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此时,若能配合板书教学,形成补充,那么两种形式的结合则能最大化其应用价值,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且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度,真正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指导,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
2 编程思维训练
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C语言程序设计内容多,逻辑思维严密。大一学生对该类课程尚不熟悉,还未形成编程的思维模式,对C语言的语法,程序编译和调试等都不熟悉,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应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在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理念。此外,老师在演示程序的过程中也可训练学生检查错误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程序调试的能力。
3 结合实践应用和案例式教学
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要提高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实践应用教学与案例式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模式。任务布置应注重整体性,机动性,适应性和开放性。在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和操作的能力,发挥他们内在潜力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具体任务进行探索分析和研究,加深对算法和编程的理解,进而提高动手能力。此外,教师可适当采取案例教学法来丰富课堂多样性,提高学生对程序语言的学习兴趣,同时训练他们的编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一堂课的案例不必很多,要做到精选精讲,在上课过程中突出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有步骤,让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介绍完后,让学生们编写相似的程序,在通过举一反三,使得学生有所启发后在自我训练过程中获得编程的成就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水平。案例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好能在自然地学习环境中理解掌握新知识,以及加深印象。当实验课任务完成后,老师应抽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要求学生完成程序的编译,链接,调试和运行。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基本上学生都能够独立的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理念,形成自己的程序设计的风格和思路。
4 考核形式的更新
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是笔试,然而C语言程序的特殊性可以让考核方式适当修改,例如增加程序操作的测试,上机考试等是用来考核学生在学习当中是否是拥有了编程能力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编程思想,适当增加实践考试在成绩中的比例有利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客观反映。如若有专门的考试系 (下转第133页)
(上接第130页)
统则是更有选择,实现了出题,组卷,考试,阅卷等过程的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