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材库房管理-jiang(二).ppt

发布:2018-10-23约7.87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概述 中药材一般是指经过产地加工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常按药用部位,将中药材分为根与根茎类,叶、花、全草类,果实与种子类,茎、皮类,菌类,树脂类,动物类,矿物类及其他类。 中药材的储存保管是药材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储存要求也不同。因此,必须采用针对性强的保管措施,以达到保证药材质量的目的。 药库管理流程 中药验收制度 常见中药品质变异现象 ◆1.霉变 ◆2.虫蛀 ◆3.变色 ◆4.泛油 ◆5.散气变味 霉变 ◇概念:霉变又称发霉,是霉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条件:温度(20~35℃)、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 . ◇中药发霉的主要原因有:⑴中药内含有养料可供霉菌的寄生 ⑵受潮湿的影响 ⑶中药本身“发汗” ⑷生虫后引起发霉 (5)外界环境不清洁 ◇举例:车前草、马齿苋、独活、紫菀等 虫蛀 概念:虫蛀指昆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作用。虫蛀使药材出现空洞、破碎。被虫的排泄物污染,甚至完全蛀成粉状,会严重影响中药疗效,以致不能使用。 害虫来源?1)产地收取加工 (2)运输过程 (3)贮藏过程 (4)包装物或容器 (5)库房内外的清洁工作做得不好 原因: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有利于害虫生长繁殖 举例:白芷、北沙参、婆罗子、前胡、大黄、桑螵蛸等 变色 概念:药材在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由于保管养护不当而引起中药自身有色泽改变的现象。 原因:⑴因酶作用引起的变色;     ⑵因发热、霉变引起的变色;     ⑶非酶引起的变色。 ●举例:颜色由浅变深: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等 深变浅:如黄芪、黄柏等 鲜艳变暗淡,如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等 泛油 §概念:又称走油或浸油,是指某些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的中药表面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呈现油状物质并发出油败气味的。 §原因:⑴中药本身的性质     ⑵温、湿度的影响;     ⑶贮藏保管不善。 §举例:■含挥发油:当归、丁香等 含脂肪油 :柏子仁、桃仁、杏仁等 含糖量多 :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等 散气变味 概念:指一些含有易挥发的成分(如挥发油等)中药,因贮藏保管不当而造成挥散损失,使得中药的气味发生改变的现象。 药物举例:当归、川芎、降香、金银花、陈皮、茵陈、肉桂、沉香、豆蔻、砂仁等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⑴中药的含水量 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7%~13%。对于各类炮制品的含水量要求,《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规定:蜜炙品类含水分不得超过15%;酒炙、醋炙及盐炙品类等,含水分不得超过13%;烫制、醋淬制品含水分不得超过10%。 ⑵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对中药贮存的影响 淀粉、粘液质、色素、油脂、挥发油等。 中药变质的环境因素 (一)空气 成分复杂主要因素有,水分(受潮、返潮)、氧气(氧化、分解)、灰尘(污染)、微生物(生虫、霉变)。在保管中需根据季节和药品的性质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二)温度 温度在16-35℃时一般害虫容易生长繁殖;在25-28℃时最适合霉菌的生长;温度在35℃以上时,挥发性的药物成分会加速挥发,花、叶之类容易香气走失与变色,含油脂的药物易出现走油,树脂类药品易出现软化与熔化而发生粘连现象。 (三)湿度: 湿度与温度是影响药品质量密切相关的两方面。一般在3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70~75%。 (四)日光 对于中药有干燥、防霉和杀虫杀菌作用。但其中的紫外线会加速药物成分的氧化、还原、分解以及促使药物挥发、变色失性等。 (五)时间 一般储存5年以上,以“先进先出,陈货先出”原则。 (六)霉菌和害虫 一般室温在20℃~35℃,相对湿度在75%以上,霉菌极易萌发为菌丝 温度在18℃~35℃,药材含水量达13%以上及空气的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最利于常见害虫的繁殖生长。尤其是蕲蛇、泽泻、党参、芡实、莲子等含蛋白质、淀粉、油脂、糖类较多的饮片,最易被虫蛀蚀心。 验收中药鉴别常用方法 混有非药用部位 土鳖虫中混有雄虫 芦根、白茅根混有地上茎 乌梢蛇内脏未除去等非药用部位 海金沙为叶和孢子的混合体而不是纯孢子 蒲黄为整个穗状花序粉碎后的混合物而不是单纯的花粉 雷公藤外皮去除不尽 蜂房中有死蜂和幼虫 正伪品 正伪品 中药养护技术简介 ⑴干燥养护技术 ⑵冷藏养护技术 ⑶埋藏养护技术 ⑷化学药剂养护技术 ⑸对抗同贮养护技术 ⑹无公害气调养护技术 常用中药材的养护技术 根及根茎类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