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文献探讨方案.PDF

发布:2017-06-24约3.32万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別說明有關復原力,被看重知覺與復原力的關係,青少年課業 壓力與身心健康,以及被看重知覺、復原力、青少年課業壓力和身心健康。 第一節 復原力的概念 復原力的概念與研究已發展多年,其定義與內涵逐漸加深與加廣,同 時也累積許多相關的研究。本節針對復原力的緣起與發展、定義和內涵、 青少年的復原力,以及從社會脈絡中建構復原力的概念,分別加以探討。 一、復原力的緣起與發展 近年來,心理學界注意到一個現象:「為什麼有的人面臨生活中的重 大事件時,例如:重病、死亡、災禍、天災.. ,比較不會出現身心狀況甚 至崩潰(collapse )的現象,相對的,有些人即使在些微的壓力情況下,則 很容易出現情緒困擾?」 (National Advisory Mental Health Council, 1996 ; 引自蕭文, 2000 )這類的探問,促使心理學家和相關研究者對於人們在困 境中不同的反應樣貌,產生了好奇與興趣。 早在 1955年,一個由小兒科醫生、心理學家、公共健康專家以及社會 工作者所組成的團隊,即對夏威夷698名高危險嬰兒進行研究,瞭解其在 眾多生理、心理、社會危險因子及充滿壓力生活事件中(包括長期貧窮、 出生併發症、父母患有心理疾病、家庭爭吵..等)所受的影響。在這個歷 經40年的縱貫研究中,研究者追蹤其在出生前以及1 、2 、10 、18 、32歲的 情況。研究發現三分之一曾經驗四項以上危險因子的兒童,非但沒有出現 行為或發展上的困擾,且在長大後還成為有能力、自信,能夠關心別人、 8 擁有穩定工作和婚姻的成人(Werner, 1995 ;Werner, 2004 )。 這些人們在危機中仍能適應良好的發現,說明了並非所有人在危機中 均會有不良的結果。這與當時行為學派者的看法認為兒童處於貧窮、父母- 罹患心理疾病等危機時,將無可避免地會有不良的發展結果,有不同的觀 點( Werner, 2005 )。Werner (2005 )認為這是由於兩者的研究取向和對 象不同所致。行為學派者的看法是來自已經受到危機損害的受害者 (casualties ),回溯(retrospect )其受到危機傷害的經驗所得的觀點;而 Werner 等人,則是採用前瞻性(prospective )的取向,瞭解自危機中成功 僥存者的生活經驗。前者的陳述僅著重於遭受危機損害的經驗;而後者則 揭露了成功適應危機者的特徵與情境 ,為人們順利度過危機提供一道曙 光。 1970年代中期,一些復原力的科學研究報告陸續出現(Wright & Masten, 2005 ),例如Anthony(1974)的研究發現,某些來自父母精神異常 家庭的兒童,在其後來發展中卻能免疫或健康的成長(引自蕭文,2000 ); Werner和 Smith(1977)發表夏威夷縱貫研究的報告等。 自 1970年代以來,復原力的研究愈來愈蓬勃發展。Wright和 Masten (2005 )將其區分為三個波段:第一波是描述復原者的特質,第二波為瞭 解復原力產生的歷程,第三波則是重視復原力的創造或促發。以下分別說 明之: (一)找出個人產生復原力的因素:第一波復原力研究主要聚焦在個 人身上(focused on the individual ),對個人在危機中仍有健全的發展提供 許多很好的描述,如初期研究者稱在困境中仍有良好功能的兒童為不易受 傷害的(invulnerable );後來隨著對不同時期和危機狀況的研究發展,更 9 以較適當和動態的字眼,如具抗壓性(stress-resistance )和復原力來加以 描述。該時期的研究者認為個人因為內在的堅毅或特質,使得兒童免於壓 力的負向影響。因此,他們致力於尋找在相似困境或危險因子下,能夠解 釋造成個人不同發展結果的個人特徵或因素。 (二)將復原力鑲嵌(embedding )在發展與生態的系統中,著重於 復原力歷程的研究:儘管早期復原力研究的先鋒者,對於產生復原力的個 人特徵提供了很好的描述,然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