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井壁环向计算(封底前)
取刃脚跟部以上1.5倍井壁厚度一段进行计算:
计算高度:
根据《规程》6.1.6.16条计算刃脚传过来的荷载标准值,考虑互成90’的两点土壤内摩擦角相差5’;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计算;
设互成90’的两点土壤内摩擦角相差5’,井壁A,B点外侧的水平向水压力:
计算系数:
截面上弯矩(外侧为负)
截面上压力:
按压弯构件进行强度配筋计算:内外均配 914;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计算:
设互成90’的两点土壤内摩擦角相差5’,井壁A,B点外侧的水平向水压力:
计算系数:
截面上弯矩(外侧为负):
截面上压力:
按压弯构件进行强度配筋计算,控制裂缝宽度0.3mm。
由于压力较大,截面未出现拉应力,根据构造配筋内侧配 914,外侧配 1714。
综合上述配筋结果,按构造进行配筋:内侧配 914,外侧配 1714。
取刃脚影响区以上单位高度井壁进行计算:
计算区域底标高:
1)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计算:
设互成90’的两点土壤内摩擦角相差5’,井壁A,B点外侧的水平向水土压力:
计算系数:
截面上弯矩(外侧为负):
截面上压力:
按压弯构件进行强度配筋计算:内外均配 914。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计算:
设互成90’的两点土壤内摩擦角相差5’,井壁A,B点外侧的水平向水土压力:
计算系数:
截面上弯矩(外侧为负):
截面上压力:
按压弯构件进行强度配筋计算,控制裂缝宽度0.3mm。
标高-5~-8.246m,按构造配筋,内侧环向配筋14@100;外侧环向配筋14@100;
综合上述配筋结果,按构造进行配筋:内侧配14@100;外侧环向配筋14@100。
取底面标高为-5m处井壁进行计算:
1)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计算:
设互成90’的两点土壤内摩擦角相差5’,井壁A,B点外侧的水平向水土压力:
计算系数:
截面上弯矩(外侧为负):
截面上压力:
按压弯构件进行强度配筋计算:内外均配 914;
2)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计算:
设互成90’的两点土壤内摩擦角相差5’,井壁A,B点外侧的水平向水土压力:
计算系数:
截面上弯矩(外侧为负):
截面上压力:
按压弯构件进行强度配筋计算,控制裂缝宽度0.3mm。
标高0~ -5m内侧环向配筋14@100;外侧环向配筋14@100;
综合上述配筋结果,内侧环向配14@100;外侧环向配筋14@100。
施工阶段的井壁竖向抗拉计算
根据《规程》6.1.9条,由于本工程地基为土质均匀的软土地基,沉井下沉系数较大(),不必进行竖向拉断计算,竖向配筋按使用阶段计算配置。
井壁计算(底板浇筑后)
按底板处为简支,井上口处为自由的筒壳计算
计算底面标高:
按承载能力极限进行计算:
计算标高处水土压力标准值:
假设筒体受以为底沿高度分布的三角形荷载作用,则:
竖向内侧受拉最大弯矩(0.7H处):
外侧受拉最大弯矩:
按构造进行配筋。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计算:
计算标高处水土压力标准值:
假设筒体受以为底沿高度分布的三角形荷载作用,则:
竖向内侧受拉最大弯矩(0.7H处):
外侧受拉最大弯矩:
按纯弯计算,裂缝宽度控制为0.25mm,内侧配置14@100,外侧按构造配置14@100。
底板计算
底板与井壁之间无预留钢筋,按《规程》6.1.11条,底板与壁板按简支考虑;自重产生的底板反力标准值:
反力设计值产生的内力:
径向弯矩:
切向弯矩:
配筋(按纯弯,承载力配筋):
径向上部配筋:18@150;
环向上部配筋:18@150;
下部按构造配筋:14@100;
反力标准值产生的内力:
跨中径向弯矩(板上侧受拉为负):
跨中切向弯矩(板上侧受拉为负):
配筋(按纯弯计算,裂缝宽度控制0.25mm):
径向上部配筋:18@100;
环向上部配筋:18@100;
下部按构造配筋:14@100;
底板配筋受抗裂配筋控制,如图;
径向上部配筋:18@100;
环向上部配筋:18@100;
下部按构造配筋:14@10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