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烤烟生产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年烤烟生产总结
2010年,我县遭遇的百年一遇特大旱灾,持续时间长,受旱范围广,旱灾程度深。面对特大旱灾,**县的烤烟生产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团结干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烟草工作会议精神,狠抓烟叶生产基础工作,落实科学措施,使烤烟产业得到发展壮大。
“十一五”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兴烟”战略,烤烟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初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一)烟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2006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为76000亩,交售产量为19万担,平均单产为125公斤/亩,均价为11.24元/公斤,亩产值1404.65元/亩,税收2348万元,“十一五”末种植面积为91829亩,比“十一五”初增加20.82%,收购总量为27.59万担,比“十一五”初增加45.27%;单产150.25公斤/亩,比2006年增加20.2%,均价13.85元/公斤,比2006年增加23.22%,亩产值2080.96元/亩,比2006年增加48.14%,税收4204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79.04%,较好地实现政府、企业、烟农“三赢”。
(二)形成了完善的标准生产技术体系
2006年,按照全县制定发布实施了《保山烤烟综合标准》,建立健全了“市→县→乡(镇) →村委会→烟农”和“市公司→分公司→烟站→烤烟辅导员→烟农”,两条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主线,2009年,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为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全面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撑。
2005年—2010年,全县烟草系统投入补贴资金1.82亿元,其中:烟水投入补贴资金9990万元,烤房投入补贴资金8004万元,农机投入补贴资金126万元,建设烟水工程2786件,水利覆盖面积17.71万亩,改建普改密烤房10751座,新建卧式密集烤房1995座,配套烘烤能力达到9.7万亩,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030台(套),受益面积6.08万亩,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县烤烟科技队伍的建设得到加强,县公司不断引进人才,壮大了技术力量,辅导员从无到有,从此促进烤烟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打造**烟叶品牌打下基础。
围绕“产销协调,结构优化,突出特色,保障有力,支撑品牌”的思路,充分发挥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科研主力作用,分别与红河、湖南中烟等工业企业签署了基地建设五年框架协议,基地年度建设协议。按照工业需求确定生产,品牌发展引导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生产,2010年全县红花大金元特色品种达到6.9万担,K326特需品种达到11.4万担,津巴布韦引进品种KRK26试种达到1.2万担,云87品种1.3万担,云85品种5.9万担,其它品种2.3万担,为实现原料生产基地,优质烟叶品质特色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底,全县在仁和镇启动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2010年全县合作社注册成立达到了79个,“公司+村委会+合作社+烟农”的新型烤烟组织管理模式得到全面推广落实,覆盖了整个烟区。烤烟合作社的成立,有效激发了基层村组干部主动抓好烤烟生产,增强了广大烟农的归属感,烤烟规模连片种植和按节令集中时间得以提高,为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分工提供有效载体,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得以加强。
2010年烤烟生产取得明显成效
91829亩,烟叶收购量为275948.53担,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烟叶收购任务,实现产值1.9109亿元,比去年增加1304.44万元,增加7.3个百分点。实现烤烟农业税4204万元,比去年增加286.07万元;收购均价13.85元/公斤。
面对严峻旱害,市委、市政府分3次下达我县烤烟种植计划,县委、县政府及时研究,安排部署,各级、各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全面落实市、县的统一部署,统一思想,认真规划,行动迅速,烟农宣传动员工作深入到位,按规定时间完成合同签订任务,将生产收购计划及时落实到户、到地块,烟用物资保障有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工作有所创新,有些乡镇搞大户承包和土地流转方式。有效的推动产业的发展,给规模化生产、专业化队伍的成建起到了模范作用。
严格落实烟叶生产各项措施,强化《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一是加大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加强烤烟种植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建立烤烟种植风险防范互助基金;三是积极应对严峻旱情,县、乡两级成立烤烟抗旱移栽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引导烟农积极主动参与抗旱保生产,制定了烤烟生产抗旱移栽工作方案,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根据旱情发展及水源条件,做好种植区域优化调整。筹措烤烟抗旱移栽,抗旱保苗资金600万元,全力开展拉水补水等蓄水工作,小水窖补水完成1.99万口35万立方米;四是农家肥堆捂腐熟和烟用物资就位8.3万亩,占合同种植面积的90.5%,强化预整地验收制度;六是中耕管理各项措施有效落实,特别是以揭膜培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