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卫生学-绪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s) : 饲料中存在某些能降低或破坏饲料中营养物质,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甚至能导致动物中毒性疾病的一类物质。如植酸、蛋白酶抑制因子、抗维生素因子、非淀粉多糖、脂(肪)氧合酶及硫胺素酶、植物凝集素及单宁等。 (二)自然与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土壤、空气,如硒、氟等。 气候、季节、温湿度因素:细菌及其毒素 真菌及其毒素 (三)人为因素 农药:磷、氯、氟、汞、砷、锌等; 药物:抗生素、磺胺、驱虫药、呋喃类、瘦 肉精等; 环境污染:工业三废 肥料: 饲料添加剂: 加工不当 其他 二、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与危害 (一)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 按其来源可分为: 天然饲料毒物(包括其前体物和衍生物) 农药(杀虫剂、杀鼠剂、化肥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有害微生物(如某些细菌、霉菌及其毒素等)、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地质性氟过多、放射性物质等)、 饲料添加剂(如维生素、微量元素、药物等)、 有毒植物(如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栎属植物的果实及嫩叶、紫茎泽兰、闹羊花、萱草根、狼毒等) 按其化学结构可笼统分为: 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两大类,或详细分为盐类、甙类、生物碱、酚类、肽类、蛋白质类、萜烯类、重金属类、非蛋白氨基酸等。 按其危害作用还可分为: 神经毒物、细胞毒物、肝毒物、肾性毒物、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毒物、抗营养因子、致敏因子等。 (二)饲料毒物的体内转运和转化 饲料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的吸收作用。大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的毒物与血浆白蛋白(少数与球蛋白)结合,少数呈游离状态。一般来说,这种结合是可逆的,血浆中结合的毒物与游离的毒物保持着动态平衡。与蛋白质结合紧密的毒物,不易透过细胞膜进入靶器官对组织产生毒性作用。由于不同毒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力不同,即已结合的毒物可被结合力更强的毒物取代而游离出来,或被内源性代谢物竞争或置换,从而增强其毒性。 由于结合、主动运输或溶于脂质中,毒物能在组织器官的特定部位贮存。各种毒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数量与贮存时间,由其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及其与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和力决定,而且常成为引起毒性作用的基础。肝脏具有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是毒物在体内贮存并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 大多数饲料毒物在体内经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或合成)等作用,改变其结构和性质,从而达到活化(毒性更强)或失活(解毒)的作用。 生物转化 氧化 还原 水解 结合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外源化学物 排出体外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引入极性基团, 增加分子极性 与内源亲水物质结 合,增加亲水性 第一相反应:从亲脂性到极性(一)氧化:最重要的1相反应 醛 脱 氢 酶 醇 脱 氢 酶 胺 氧 化 酶 氧化反应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脂 肪 族 羟 化 芳 香 族 羟 化 环 氧 化 反 应 S- 氧 化 反 应 O- 脱 烷 基 反 应 S- 脱 烷 基 反 应 N- 羟 化 反 应 金 属 脱 烷 基 反 应 氧 化 脱 卤 反 应 N- 脱 烷 基 反 应 脱 硫 反 应 还原反应 含卤素基团还原反应 羰基还原反应 含氮基团还原反应 含硫基团还原反应 无机化合物还原 (二)还原反应 在水解酶的催化下,化学物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化学物分解的反应。 水解酶 :血浆、肝、肾、肠、肌肉和神经组织 (三)水解反应 水 解 反 应 酯类水解反应 酰胺类水解反应 水解脱卤反应 环氧化物的水化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Conjugation):从极性到亲水性 结合反应: 进入体内的外源化学物在代谢过程中与某些其他内源性化学物或基团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形成的产物称结合物。 结合反应 葡 萄 糖 醛 酸 结 合 甲 基 结 合 氨 基 酸 结 合 乙 酰 结 合 谷 胱 甘 肽 结 合 硫 酸 结 合 根据与外源化学物结合的结合剂不同,可将结合反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多数毒物在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中,发挥毒性作用,引起机体的代谢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损害机体的组织及其生理功能,发生中毒现象。如 硝酸盐被还原生成毒性更大的亚硝酸盐; 生氰糖甙经水解后释放氢氰酸; 硫葡萄糖苷可生成硫氰酸盐、异硫氰酸盐和噁唑烷硫酮; 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可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大量酸性物质等。 (三)饲料毒物的作用机理 饲料毒物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