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弓形虫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杨春艳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辽宁铁岭 112000)
【摘要】 弓形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在孕妇及免疫缺陷的宿主中可产生严重的后果。社会-人口、生物-生理、生活方式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弓形虫的感染, 采取先天性感染的预防,切断传染途径,宣传教育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弓形虫感染,了解弓形虫感染的影响因素,预防弓形虫感染, 对公共卫生和人口优生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弓形虫 感染 预防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估计全世界有1/3的人感染弓形虫。据血清学调查,人群感染率为0.6%~94%。我国的感染率为5%~20%[1],但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肿瘤患者等感染率明显偏高。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后呈无症状带虫状态。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常形成全身性感染,造成严重后果,若妊娠妇女感染大约50%会发生母婴垂直感染,造成流产、死胎以及胎儿的先天性弓形虫病(形态上的畸形,功能上的智力低下)等;艾滋病患者感染常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寄生虫感染率逐年下降,而弓形虫感染率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了解其感染的影响因素是预防的关键。预防弓形虫感染对公共卫生和人口优生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弓形虫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作一综述。
1 弓形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有文献报道全球有5~10亿弓形虫感染者,我国弓形虫感染人数大约有6千万[2]。弓形虫感染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和人群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生物-生理、社会-人口等因素影响着弓形虫感染在地域和人群上的分布。
1.1 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弓形虫感染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常与家猫密切接触及密切接触含有卵囊的泥土、水及其他食物,喜好食入生的或未熟的肉类等。猫感染弓形虫后每天可排出1000万个卵囊,卵囊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经2~4天即可发育为感染性卵囊。人因误食卵囊而感染或被猫咬伤通过滋养体而感染,妊娠期感染多半与密切接触家猫排出的卵囊有关;部分地域的人们喜欢生食或半生食各种肉类,如肉中的包囊未能杀死,人摄入以后易发生感染,或在烹饪过程中因试尝肉味而感染;在加工处理肉类过程中亦可获得感染,屠宰场工人、肉类加工人员等职业从业人员可因皮肤或粘膜损伤、误食而感染。
1.2 生物-生理因素 机体免疫状况、个体基因易感性及弓形虫毒株的不同毒力是弓形虫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弓形虫是一种机会性感染寄生虫,机体的免疫状态取决于是否感染及发病。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一般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的流感样症状。若免疫功能受损或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弓形虫感染相关的症状就会表现出来,严重者可致死。有报道称妊娠弓形虫感染,有可能是通过妊娠期间的体内上升的孕激素水平下调了机体内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而实现的。关于弓形虫感染基因易感性的研究显示,在高加索人中有HLA2DQ3(human leukocyte antigen)基因序列的较易感染弓形虫[3],但这一结果需要更进一步的证实。不同地区流行的弓形虫毒株的毒力不同,也可能会导致血清阳性率的显著差别。相关的研究表明,奥地利孕妇的血清弓形虫IgG抗体滴度和抗体阳性率要高于泰国孕妇的血清弓形虫IgG抗体滴度和抗体阳性率[4] 。
1.3 社会-人口因素 弓形虫感染在不同年龄、种族及感染对象的居住地等方面都有差别。弓形虫感染的血清阳性率最高的人群年龄集中分布在50~59岁,而血清阳性率最低的在1~9岁。研究也发现居住在气候温和沿海地带的居民的感染率较居住在气候干热地带的感染率高。弓形虫感染也存在着城乡差别,一般认为农村地区感染率高于城市地区。可能与农村居民大多数从事农业、畜牧业等劳动及家庭饲养猫、狗等有关。
上述因素从经口感染和母婴的垂直传播两种方式影响着弓形虫的感染,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和生物-生理类因素对弓形虫感染的影响最大。对弓形虫感染的预防策略也应主要针对这两方面。
2 预防
2.1 先天性感染的预防
对孕妇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预防先天性弓形虫的具体措施有:①烧煮肉类到足够杀死包囊的温度;②蔬菜和水果在吃之前,应该彻底清洗或去皮;③在处理肉、海产品、未清洗的蔬菜和水果之后要彻底清洗所有厨房用具;④孕妇应避免清扫猫窝,在必须清扫时要戴手套和口罩,清扫后要洗手;⑤不要用生的或未熟的肉喂猫,在室内养猫,避免猫在散养时捕食感染的猎物而感染。
2.2 应用疫苗进行预防
家猫和家禽、家畜是人类获得感染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