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讲 幼儿园游戏的指导.ppt

发布:2017-11-20约1.32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讲 幼儿园游戏的指导;§1 幼儿园游戏中的教师干预;2、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让幼儿有机会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避免无所事事(数量和种类) 提供低结构材料,让幼儿有机会按游戏意愿组合材料(材料特征) 3、提供清晰的游戏背景 ● 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去选择并改变 ● 不断地从混乱中重建秩序 ●老师建立的秩序是为孩子的创造性活动呈现可用的素材,使孩子有机会了解各种可能性,以便构思自己的作品; ●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了作品的创造而弄乱了老师建立的秩序,则说明老师建立的秩序成功地支持了孩子的游戏。 ;二、游戏进程中的教师介入 1、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效应 正效介入:教师的介入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意愿,使幼儿顺利地实现并推进了游戏的进展;在不影响幼儿游戏兴趣的前提下提升了经验。 负效介入:教师的介入干扰、转移或替代了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 无效介入:幼儿对教师的介入不予理会。 2、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频率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频率与幼儿游戏水平不呈正比 适时介入适时退出 ;3、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纠纷,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变 戏 法 ????????——平行游戏示范;;;?派个人上门去理发 ????????——共同游戏推进情节;;;§2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评价;二、关于幼儿游戏的记录 1、记录的种类 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记录 对游戏材料投放使用情况的记录 2、记录方法 P268 轶事法 表格式 3、记录工具 视频记录 文字记录 作品收集;三、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分析和评价 1、装扮行为: 主题——主题发起(动机)、主题名称(生活经验范围) 情节——情节构思(目的性、想象)、情节内容(知识经验) 角色——角色意识(自我意识)、角色认知(社会认知)、角色类型(社会认知) 2、替代行为 替代物——替代物与原型物之间的相似???度(思维的抽象性、想象) 替代特征——构造替代(再造性想象)、多功能替代(思维的变通性)、多物替代(思维的抽象性);3、操作行为 搭建——作品构思(目的性、想象)、作品名称(知识经验)、结构的复杂性(空间想象、精细动作) 练习——反复摆弄(精细动作) 探索——探索材料(物理经验)、解决问题(逻辑经验) 4、合作行为 交往——玩伴群体(自我意识)、交往地位(独立性)、交往策略(社会认知) 规则——遵守游戏规则(规则认知)、遵守日常规则(行为习惯)、创造规则(认知和社会) 语言——沟通性语言(表达与理解、语言水平)、机智性语言(认知水平)、协商性语言(社会水平) ;5、运动行为 练习——重复性动作(粗大动作) 探索——尝试新技能(粗大动作) 6、情绪表现 愉悦程度——成就(理智感、荣誉感)、协调(道德感、友谊)、需要(满足感) 参与热情——时间(持久性)、兴趣(专注性)、发动(自主性)、 情绪宣泄——激动(自控)、忍耐(抑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