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

发布:2017-11-19约4.55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开始思考如何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 (1)“以苏联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2)《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 (3)中共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对社 会主义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由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偏离了正确方向。 视频播放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 思考:20世纪50年代末后,党在指导思想上为何会出现“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偏离正确方向?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曲折发展的原因 第一,对社会主义规律缺乏全面认识,把社会主义理想化,天真的以为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会马上发挥其优越性。 第二,错误地把不是阶级斗争的问题当作阶级斗争,把党内意见分歧当作路线斗争。 第三,我们党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超英赶美 刘少奇: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 陈 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朱 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他还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 邓子恢: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他领导人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思想观点: ◆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 ◆“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 ◆我国永远不称霸。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提出共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是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 2、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和模式 3、我国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误区 是现实的需要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姓社姓资的质疑,举例说明 第二,苏联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是邓小平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的认识成果 。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的提出(1)、(2)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 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最 终 达 到 共 同 富 裕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总结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层基本内涵: ?1)社会主义的核心:以人为本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4)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第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三,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统一。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为科学回答 “ 什么是社会主义 ” 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 首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再丰富、再发展。 其次,澄清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最后,奠定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理论基础。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理论都以此理论为基础。 意义 第二,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首先,为明确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