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药师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 单组分人胰岛素中性溶液 皮下注射:0.5-1h起效,2.5-5h达峰,作用持续8h 静脉注射:10-30min起效达峰,0.5-1h达峰 用法:2次/日(早、晚餐前) 3次/日(三餐前) 4次/日(三餐前及睡前) 餐前15分钟用药 用量:早餐>晚餐>中餐>睡前 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组成:人正规胰岛素、硫酸鱼精蛋白、氯化锌 皮下注射:1-4h起效,4-12h达峰,作用持续时间18-24h 用法:开始4-8U,早餐前0.5-1h,必要时晚餐前用早餐前用量的1/2 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 精蛋白胰岛素 组成:同中效胰岛素,但配比不一样 皮下注射:3-4h起效,12-24h达峰,作用持续时间24-36h 用法:常与短效混合使用,减少每日注射次数,控制夜间高血糖。 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 胰岛素使用适应征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口服药失效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 严重疾病 (如结核病) 肝肾功能衰竭 妊娠糖尿病 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等等) 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 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应用指征扩大 空腹血糖13.8mmol/L — 胰岛功能衰竭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休息疗法 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 低血糖反应 皮下脂肪营养不良 胰岛素过敏 眼屈光不正 胰岛素性水肿(4~6周) 肥胖 胰岛素抵抗 讨论-格列齐特与氢氯噻嗪、β受体阻断药同时联用? 分析:氢氯噻嗪、 β受体阻断药能直接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抑制胰岛素释放,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联用减弱磺酰脲降糖药作用,同时这两种药对脂质代谢有影响,因此临床上不建议作为糖尿病高血压首选用药。 消化系统用药 ◆ 抗酸药 ◆ 抑酸药 ◆ 胃黏膜保护药 ◆ 促动力药 ◆ 幽门螺杆菌根除药 消化系统用药 一、抗酸药 ▲ 基本药物:复方氢氧化铝 ▲ 作用特点:口服后通过直接中和胃酸而达到降低胃酸的目的。作用时间短,服药次数多。 ▲ 不良反应:容易发生便秘和腹泻;长期服用引起磷缺乏。 ▲ 相互作用:不宜与铁剂、H2受体拮抗剂、强的松等同时服用。 ▲ 服用方法:餐前1h嚼碎口服。 消化系统用药 二、抑酸药 1. H2受体拮抗剂 ▲ 基本药物: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 作用特点:通过阻断胃粘膜壁细胞上组胺-2( H2 )受体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吸收完全,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对胃溃疡疗效不及十二指肠溃疡。 ▲ 不良反应:常见腹胀、腹泻、口干;一过性转氨酶增高;轻度抗雄性激素作用。 ▲ 服用方法:早晚各一次服用,或睡前一次顿服。 抗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 ▲ ?阻滞剂仍然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有效、安全的药物。但鉴于阿替洛尔在临床试验中所暴露的问题,不推荐将其作为降血压治疗的首选用药。 ▲ 对代谢综合征和患糖尿病者,且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快速心率失常的高血压患者,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推荐β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的用药选择。 抗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合并以下情况的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患者(高血压发病早期伴心率增快者、社会心理应激者、焦虑等精神压力增加者、围手术期高血压、高循环动力状态如甲亢、高原生活者等); ▲ 妊娠高血压(怀孕患者); ▲ 禁忌使用或不能耐受ACEI或ARB的年轻高血压患者; ▲ 快速性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冠心病(稳定/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 抗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 不良反应——常见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 疲劳、肢体寒冷。 ▲ 糖代谢、脂质代谢紊乱。 ▲ 少见的副作用: 对哮喘患者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 也可有胃肠不适、眼睛闪烁及视觉盲点等。 ▲ 相对罕见的副反应包括心力衰竭加重、肌肉痉挛及血浆肌酸激酶水平增高、皮疹、阳萎及性功能减退等。 抗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 注意事项: ▲ 用药前心率低于55次/分、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不用β受体阻滞剂。 ▲ 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发生停药的反跳现象,故在缺血性心脏病及高血压治疗中应逐渐停用。 ▲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下降为药物的治疗作用,但若心率低于50次/分,应减量或停药。 ▲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禁用 ▲ 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严重的血脂紊乱患者慎用。 抗高血压——钙离子拮抗剂 临床应用指征 ▲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 ▲ 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妊娠、单纯收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