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因材施教原则马婷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
摘 要: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人,个体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消除“学生个体学习差距,实现整体发展目标”方面具有显著而又重要的功效。我结合新课程目标要求,抓住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 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公认的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思想的重大贡献。它既是优秀的教育思想,又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的教育教学。那在小学数学中该如何正确运用呢?我粗浅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因材施教原则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的学习爱好、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按照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材施教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适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因材施教。1.学习内容上,按层次适当安排,让优等生理解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中等生理解教材中基本的部分,差生理解教材中最起码的部分。
2.在回答内容的难度上,让差生回答形象思维方面的内容,优等生回答需要综合概括的内容,并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3.在思维训练的要求上,中等生、优等生思维的敏捷程度要求达到直觉思维状况,而对差生就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
对“差生”和“优等生”的因材施教,还有一个认识问题。“差生”的造成有多种原因,诸如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家庭教育不足,智力开发迟缓,思维反应迟钝,以及受到老师的抑制,基础知识的不相衔接等等。但差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世界科学发明伟人爱迪生、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年轻数学家张广厚不就曾在孩提时成绩不好吗?“差生”一旦受到老师正确的诱导,他们也能成为第一流人才。
对“优等生”也要让他们吃“好”。对此,常常有争论。一次,我参加一堂公开课教案的研究活动,执教者设计了一道数学难题。讨论教案时,不少老师提出这道题难度太大,建议删去。执教老师认为此题符合因材施教,发展优等生智能的要求,未删。后来实践证明,由于这道题的安排,调动了优等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
总之,无论是对学生的了解,还是对教材的把握;无论是对教法的研究,还是对学法的指导定位,都必须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这一主导思想。所以我们转变思想,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可教之才;因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
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