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练习题及答案.pdf

发布:2018-10-08约4.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诗言志 词抒情 一、诗文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二、注释 离歌 :离别之歌。 关城 :潼关、函谷关。御苑 :皇家的宫苑。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 :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离歌 :离别之歌。关城 :潼关、 函谷关。御苑 :皇家的宫苑。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三、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四、作者简介 第 1 页 共 5 页 诗言志 词抒情 李颀(生卒年不详) ,字、号均不详 ,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 ,唐代人。少年时曾寓居 河南登封 ,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 ,曾任新乡县尉 ,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李颀 擅长七言歌行 ,诗以边塞题材为主 ,风格豪放 ,慷慨悲凉 ,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 唱和。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 ,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 ,尤以 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河南颍阳人 ,祖籍为赵郡(今河北赵县) , 有东川别业。少时家本富有 ,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 ,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在 今河南登封)苦读 10年 ,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考取进士 ,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 , 没有升迁 ,晚 李颀诗作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 ,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 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 ,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 ,奔放豪迈 ,慷慨悲 凉 ,最著名的有 《古从军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 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 ,也擅长短诗 ,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 中录存李颀诗三卷 ,后人辑有 《李颀诗集》 。 五、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 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 ,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 ,层次分明。 第 2 页 共 5 页 诗言志 词抒情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 ,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 ,蹉跎岁月 ,应 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 ,情调深沉悲凉 ,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 ,隐居王屋山。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载) ,因慕李白名 , 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 ,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 ,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 ,并把自 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 ,还写了一首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 比李颀晚一辈 ,然而从此诗看 ,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 “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 常到洛阳 ,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诗一开首 ,“朝闻游子唱离歌” ,先说魏万的走 ,后用 “昨夜微霜初渡河” ,点出前一 夜的景象 ,用倒戟而入的笔法 ,极为得势。 “初渡河” ,把霜拟人化了 ,写出深秋时节萧瑟 的气氛。 秋夜微霜 ,挚友别离 ,自然地逗出了一个 “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 ,是紧接第二 句 ,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 ,照应第一句。大雁 ,秋天南去 ,春天北归 , 飘零不定 ,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 ,从天末飘来 ,使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