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the 全国逻辑与计算机科学学术研讨会综述guide download.pdf

发布:2015-09-22约6.3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者想揭示的则多是普遍意义的问题。据黄俊杰教授的总结 , 我们可以把会议引发而又有待进 一步讨论的问题 , 归纳为下列四个方面 : 第一 , 经典解释的多样性及其限度。经典作为历史 文本 , 在时间脉络中接受解释 , 从而落实其在思想领域的影响。但是 , 如何防止脱离解释规 范 , 漫无边际 , 便成一个问题。陈少明教授的论文提到“诗与哲学”的言述风格 , 以及解释 者对文本整体性的取径尺度对解释的影响 , 就涉及解释的“合法性”问题 , 并由此激发出对 解释的无政府状态的讨论。即解释的无政府主义是否可取或是否应避免 , 为什么 ? 第二 , 解 释社群与权力结构的关系。依青年马克思的观点 , 解释者不是作为一个范畴而存在的 , 而是 参与生产的、活生生的人 , 其观念必然受现实的权力结构的影响。甘怀真教授把中古时代的 君臣作为一个解释社群 , 分析他们如何引经据典讨论各种礼仪 , 就是这方面的个案研究。任 剑涛教授研究表明 , 《孟子字义疏证》、《孟子微》二书的思想趋势, 反映那个时代中国社会 结构的变迁。解释社群与权力结构的关系 , 还涉及解释者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及相应的解释 策略的选择等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第三 , 解释的语言性 , 在技术层面上便是解释者如何进 行表述的问题。吴展良教授的论文《朱子之鬼神观述义》, 尝试用与经典相似的语言风格进 行表达 , 认为它是与经典作者交流的有效形式。这也是一种有趣 , 同时也被认为需要进一步 考量的尝试。第四 ,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解释学 , 问题由陈昭瑛教授引起, 但也是整个讨论 中接触最多而且也是最大的问题。黄俊杰教授认为 , 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 需要敞开心胸 , 吸 纳西方的理论与经验 , 尤其是要研读西方的诠释学。只有在一个比较的脉络中 , 才能确定什 么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特色。反过来说 , 我们的研究成果 , 最终必须接受比较文化史的检 验。 ( 责任编辑  干春松) ( 哲学动态》2002 年第 4 期) 《 “全国逻辑与计算机科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熊明辉  (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275)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 - 8862( 2002) 04 - 0019 - 03 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的全国逻辑与计算机科学学术研讨会, 于 2001 年 7 月 9 日至10 日在清华园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 人民出版社以及全国各高校的近 50 名专家学者。会议围绕“21 世纪的逻辑学”的主题 , 对 21 世纪逻辑学发展的方向、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逻辑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等问题展 开了讨论。 21 世纪逻辑学发展的方向 , 是本次会议的焦点。鞠实儿在《面向前沿 , 勇于探索》的 报告中提出 , 逻辑学正在经历着它诞生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转向 ———认知转向。它的目标是 , 给出知识获取 , 知识表达以及知识的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