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义之道对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孟子仁义之道对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摘 要】从个体层面观点而言, “智”和“诚”(信)更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基因。本文主要从孟子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入手,讨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本源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部分地汲取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精髓,探究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意在挖掘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说的:“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承传关系,以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仁义之道;殷延禄举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本文从孟子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入手,讨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本源作用。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二个词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最新概括,这十二个词汇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个体维度三个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研读这些现代词汇的内涵,可发现其中汲取了中国先秦时期诸子哲学的因素,自然也包括儒家学说的精髓。换句话说,孔子、孟子创建的儒家学说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本源作用。
一、孟子“仁义”之道的思想基础
在孟子之“仁义”论,中孔子总结和发展了之前及同时代关于“仁”的零散论述,建立了体系完整的仁学思想。首先,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是说,“仁”不仅要求爱亲,而且要泛爱众。“泛爱众”所涉及的实际上是个体成员与氏族整体关系,本质上是对整个氏族或宗族的爱。由此,“仁”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规定,即个体对氏族以致整个华夏族利益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
孔子以“爱人”释“仁”,体现为一种含有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同时,孔子又提出“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里用以释“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雍也》以“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释之。“忠”、“恕”相同而有别,从积极(忠)和消极(恕)两个方面展开了“爱人”的原则,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
孟子继承了孔子贵“仁”这一思想,提出了以“仁义”为主体的仁、义、礼、智四德相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孟子对“仁”、“义”的界说,首先是指“亲亲”、“敬长”: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亲亲”,即“事亲”、“尊亲” “爱亲” ,主要是指子之孝父,也包括爱亲属中的其他成员,如兄之爱弟。“义”,首先是敬长,不仅体现为“从兄” ,还要求尊敬长者,更重要的是要求尊君。孟子关于“仁”的这一规定,具有鲜明的宗法特征,与孔子一脉相承,但已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适应社会各阶层处理亲属关系的一个普遍的道德规范,是对孔子“仁”学的充实和发展。
需要补充一点,孟子要求尊君,前提是“君臣有义”: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君道”,即君之义;“臣道”,即臣之义。君臣之间,在人格关系上是平等的。
上述体系即是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儒家思想“仁义之道”体系,这一体系,对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本源作用。
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仁义之道”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构建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体现的是公民的自律意识,要求人们常存善念,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当今社会,人之所以会为恶,也正是因为丢掉了自己先天的善端,丢掉了这种感恩之心,感恩之情。人只有重新发现自身的善,并将其无限发挥,才能完善人格的构建,才能达到人格的自信,才能实现人格的自我觉醒。如今“党”的概念更接近,所以孟子到处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劝说诸侯君主以“恻隐之心”实行“王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今天对“爱国”观念之“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