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史补充笔记中教史补笔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补充之一:私学产生的意义
第一,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司府”为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是个人需要设立的,以“政教分设”、“官师分离”为主要特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教师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
第二,西周官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少数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以白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卜放,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
第三,西周官学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各家各派不必有统一的思想,教育内容以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至新的知识、技能为土。
第四,西周官学有固 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较为规范。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也较简单,具有较人的灵活性。
第五,私学的产生促成了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补充之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一、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使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发源于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由于后天接触的环境不同,有人因各种物欲影响,扣扣一九零七二三八一五失去其善性,从而为恶。二、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一)教育的作用
1.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就会成为小人、恶人。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2.从“仁政”观点出发,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二)教育的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三、理想人格
孟子,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
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1.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
2.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3.存心养性。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
4.反求诸己。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四、教学思想
孟子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强调个体认知中的自觉性。
1.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就是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3.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4.专心有恒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在于天资的高低。
补充之三:荀子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一)“性伪之分”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二)“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三)“化性起伪”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