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 -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解 读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写
目 录
序 3
导 言 5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0
第三章 学籍管理 22
第一节 入学与注册 22
第二节 考核与成绩记载 30
第三节 转专业和转学 37
第四节 休学与复学 42
第五节 退学 45
第六节 毕业、结业与肄业 49
第四章 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 56
第五章 奖励与处分 75
第六章 附则 94
序
袁贵仁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2005年9月1日正式施行。
原《规定》是1990年初制定的,自颁布以来,对于维护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0余年间,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对教育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招生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此外,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修改原《规定》势在必然。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有关部门启动了《规定》修改调研工作。修改稿多次在全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征求意见,参加调研、修改、论证的学生、教师、专家数千人次,数十次易稿。今天大家见到的新《规定》是教育界、法学界、司法界及国家有关部委共同合作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新《规定》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合法性和规范性的制度创新特征,体现了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的现代学生管理的总趋势,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的深切关爱和殷切期望。其制度创新点和主要修改有四个方面:
第一,突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了高等学校育人功能,突出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在高等学校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第二,将近年来教育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上升为规章,给予高等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和引导高校建立并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跨校修读制等新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制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三,确立了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基本规则。明确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对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同时还建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第四,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要求高等学校强化相关管理。特别是针对当前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诚信意识淡漠等问题,采取了从严要求、严格管理的措施,对形成有利于一代青年健康成长的考风、学风、校风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规定》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规章,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政策依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贯彻实施新《规定》的过程,作为学生管理工作领域树立新理念、明确新思路的过程,作为深化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要精心组织和安排对新《规定》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工作,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队伍到位、监督到位,推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
全面贯彻落实新《规定》,是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帮助、指导有关人员学习领会新《规定》的精神,准确理解、把握新《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写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该书的几位作者直接参加了新《规定》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对《规定》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要求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相信该书的出版,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有关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学习贯彻新《规定》有所裨益。
二○○五年四月十二日
导 言
林蕙青
一
经过多年的起草修改,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05年3月25日以教育部部长令第21号颁布。
我国原有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分别施行于1990年和1995年。此前,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至60年代初,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创时期,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主要侧重在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文革”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生管理制度需要全面恢复、建立和加强。为此,原教育部于1978年12月13日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对学籍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规范,是我国第一份系统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文件。通过几年的试行,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基础上,原教育部于1983年1月20日颁布了《全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