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乐飞升”与“神仙思凡” -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pdf

发布:2017-08-18约8.0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第27卷第2期 语言 ·文学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27No.22013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3.02.018 “不乐飞升”与“神仙思凡” ———唐代仙道小说的两个叙事母题 李春辉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和浩特 010011) 摘要:在唐代仙道小说中,“不乐飞升”的母题是唐人热衷于富贵功名的时代心理的折射,“神仙 思凡”母题是道教重生恶死的生存观念和重视现实人生的世俗品格的表现。“不乐飞升”和“神 仙思凡”的母题共同彰显了道教重生的现世特征。 关键词:唐代;道教;小说;叙事;母题 中图分类号: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3)02-0093-03   母题即情节模式,是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最 到了唐代,“不乐飞升”的母题又有了新的时 [1] 小叙述单位 。文学作品中的母题,具有反复性、 代内涵。唐代国力强大,为士人铺就了一条宽阔 象征性和约定性。唐代仙道小说中“不乐飞升”和 的人生之路。唐代文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 “神仙思凡”的母题很值得我们思索。 的、进取的态度。唐人入仕之途,除科举外,还可 进入地方节镇幕府等。因而,唐代文人,尤其是初 一、“不乐飞升”母题的人生况味 盛唐的文人,大多有着很强的追求富贵功名的人 生理想,他们往往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为了实 魏晋六朝以来,神仙故事多是“不乐飞升”的 现个人的理想、价值,唐人甚至不顾道德操守的约 情节模式。凡间的修道者常常“不乐飞升”,放弃 束,以至后人对唐人有“士风浇薄”的讥评。《旧唐 白日飞升的成仙机会,宁愿留在人世间。如白石 书》卷七十八《张行成传》云:“(武则天)以昌宗 先生到彭祖的时代,已经二千多岁了,“不肯修升 丑闻于外,欲以美事掩其迹,乃诏昌宗撰《三教珠 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彭祖问 英》于内,乃引文学之士李峤、阎朝隐、徐彦伯、张 他:“何不服升天之药?”白石先生回答:“天上复 说、宋之问、富嘉谋等二十六人,分门撰集,成一千 能乐比人间乎?但莫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 三百卷上之。”文中的这些文学之士,都是当时的 ① 事,更苦于人间。”大意是说天上哪里能比得上人 大作家,又都依附于张易之、张昌宗。《张行成传》 间的快乐呢,只不过是不会老死罢了。天上有很 中写道“易之、昌宗皆粗能属文,如应诏和诗,则宋 多尊神需要奉侍,比人间更辛苦。另一位神仙马 之问、阎朝隐为之代作”。后来,二张被诛后,“朝 鸣生大概也认同这种“天上更苦于人间”的事实, 官房融、崔神庆、李峤、宋之问、杜审言、阎朝隐等 采取折中的办法“入山合药服之,不乐升天,但服 皆坐二张窜逐,凡数十人”。③二张是武则天的男 ② 半剂为地仙,恒居人间?” 白石先生之“天上复能 宠,行为卑污,为当时天下人所共指,而当时的一 乐比人间乎”之语,揭示出许多学道求仙者的真实 的内心:既欲摆脱凡人的痛苦和忧患,长生久视, ① 《神仙传 ·白石先生》。 ② 《神仙传 ·马鸣生》。 又想尽情享受人间种种欢乐,满足人生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