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熟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难点 淋巴细胞再循环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禽类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 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 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NK和NKT 其他细胞 参与适应性免疫的细胞 T细胞 B细胞 免疫分子 膜型分子 TCR、BCR、细胞因子受体、CD分子、MHC分子、黏附分子等 分泌型分子 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 骨髓 胸腺 骨髓 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禽类法氏囊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 起源:2~3周胚龄的卵黄囊 表面标志 CD34+ CD117+ Lin-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胸 腺(Thymus) 皮质:上皮性网状支架,发育早期胸腺细胞为主 髓质:上皮性网状为主,少量胸腺细胞 年龄变化:新生儿胸腺相对较大,至青春期达30-40克,此后胸腺开始萎缩。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 淋巴结 脾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结(lymphnodes)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T、B细胞定居的场所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脏(spleen) 白髓(white pulp) (1)动脉周围淋巴鞘 (2)淋巴小结 红髓(red pulp) 占脾实质的2/3,分布于小梁周围及白髓之间。 (1)脾索 (2)脾血窦 脾脏(spleen) 脾脏的主要功能 T、B细胞定居的场所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 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支气管淋巴组织(BALT) 肠相关淋巴组织 派氏集合淋巴结 上皮内淋巴细胞 40%αβT;60%γδT 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IgA 3.诱导口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 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再循环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 归巢受体 地址素 高内皮微静脉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称淋巴细胞再循环 思考题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 * 免疫学教研室 1.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何 维主编.医学免疫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高晓明主编.医学免疫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参考资料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课外作业 教材、教案、讲稿、PPT课件 教具准备 课堂讲授(启发式) 教学方法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教学难点 中枢/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教学重点 30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时间分配 1.中枢免疫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教 学 内 容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熟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教 学 目 标 2学时 本章节授课时数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授课章节 大学本科(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 授课对象 相对的!!! 胸 腺的主要功能 T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场所:促进胸腺细胞由未成熟的T细胞分化为成熟T细胞(胸腺微环境诱导),伴随从皮质到髓质的移行,并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形成自身MHC限制性和自身耐受。 免疫调节功能:通过基质细胞分泌肽类激素和细胞因子等。 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