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化自信之高校文化自觉.pdf

发布:2024-08-02约6.0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化自信之高校文化自觉

作者:郭美霞

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年第1期

摘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作为

文化机构应该在文化自信的研究、传承和引领方面有所作为。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在文化中借力、在文化中发力已经成为各国博弈、角逐的重要

因素。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碰撞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

告中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高校是教育机构,在本质上是

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其本质属性是文化性,这就决定了高校应该率先成为文化自信的代表者、

启蒙者和践行者,这也要求高校必须要有不辱使命的文化自觉。

一、研究文化自信之自觉

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而是有其具体的规定性。文化自信即中华民族对于自

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自我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包括中华民族

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那么,这种文化能够被确信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朽之精髓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争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

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民为本”

的人民观、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建构的道德伦理观、追求“小康”“大同”的社

会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观等,构建了无比丰富的思想宝库。它之所以灿若

星河,是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它具有系统性,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整体

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它具有开

放性,这种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儒墨道法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各放异彩;它具有实践

性,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塑造了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高尚人格和奋斗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着对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需要的充分尊重,不断向真向善向美的理想追求,才能“流”至今、也必将“传”至远。

2.革命文化不竭之力量

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屡遭曲折而奋起、历尽苦难铸辉煌,深层文化因素是我

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孕育的扎根人民、志向高远的革命文化。这种文化里跳动着鲜活生

动的红色基因,无数仁人志士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无畏精神,树立了革命英雄

主义的光辉形象,它鼓舞着一代代人为追求真理前赴后继;这种文化里挺立着铁肩担道义的民

族脊梁,“敢教日月换新天”“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豪迈气概,筑就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这种文化里饱含着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

地”“以人民为中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焕发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跟党

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巨大热情,中华民族开启了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种带着泥土、带着血

泪、带着温度的革命文化是厚重的、是有力量的,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

力,也是我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衰之逻辑

历史已经表明,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

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没

有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几经探索,综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经历了错误

思想路线的羁绊,承受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峻考验,矢志不渝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与之相生的生动实践也呈

现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

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的巨变,世界为之

惊叹。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先进是它来自于实践又被实践证实是对的、有益的;这种文化之所

以不衰是它把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等有机统一而培育起了在本土上生长起来的文化逻辑体

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之魂。

二、传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