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边缘带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PDF

发布:2017-06-04约3.74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3 卷 第8期 地理科学进展 Vol.33, No.8 2014 年8 月 ProgressinGeography Aug. 2014 城市边缘带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 彭 建,马 晶,袁 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摘 要:城市边缘带作为城市与乡村相交接的特殊地带,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敏感的区域;城市边缘带的定量识 别是研究边缘带社会结构、景观格局和发展梯度的基础工作,也是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定量分析的前提条件。但 边缘带识别的理论与方法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系统梳理。本文在对比分析城市边缘带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 确了城市边缘带识别的实质与内涵;提出了基于指示要素—空间单元—判别模型的城市边缘带识别概念框架,并 从上述三方面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带识别研究进展;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城乡作用机理探析、多 要素综合识别、非参数化模型融合、多尺度转换以及长时间序列动态监测等将是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 关 键 词:城市边缘带;指示要素;空间单元;判别模型;进展与展望 doi: 10.11820/dlkxjz.2014.08.007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学家关注以来(Whitehand, 1988) ,其空间划分、人口 结构分析及社会经济特征探讨等研究相继蓬勃展 19世纪末20 世纪初,城市的快速蔓延,带来了 开(顾朝林等, 1989, 1993) ,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 一系列土地利用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热点之一。城市边缘带是城市发展、扩散和蔓延的 (Antrop, 2004) ,引起了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生 最具活力的地带,物质输入、输出频繁;同时,土地 态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发展的重 利用、社会经济结构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强,因而也 要特征为城乡人口流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 是交通、环境等城市问题的多发地区,是城市规划 重组与交互(龙花楼, 2012) ,同时城市化地区不断扩 管理的薄弱环节( 程连生等, 1995; 许新国等, 大,这种扩大一方面包括城市功能的外溢,另一方 2009) 。因此,城市边缘带这一特殊地域实体的空 面包括在城市对外交通发展、工业扩展、住宅扩散 间识别,是对城乡地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地理 等推动作用下城市空间向郊区的蔓延,表现为城市 空间结构的整体认知和格局解析,对于社会结构、 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 郭月婷等, 景观层次和发展梯度等城市边缘带特征的定量分 2009) 。与之相适应地,在大城市近郊,亦即城区的 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识别的城市边缘带长 边缘地区,城市因素不断增强,乡村因素不断衰减, 时间序列动态分析则有助于明晰城市扩张的驱动 城乡互相包含、互有飞地、犬牙交错(顾朝林等, 因素、区分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解 1993) 。因此,在城乡区域差异被关注的同时(付承 决城市边缘带自然、社会、经济问题,辅助城市发展 伟等, 2010) ,简单的城乡二分法已不能充分反映城 的动态监测和政策制定(任荣荣等, 2008) ,为区域一 市的地域结构特征,城市边缘带(Urban Fringe)成为 体化空间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更进一步地,城 介于城区和乡村间的一种动态的、统一的、过渡的 市热岛、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城市化过程 地域空间结构实体(顾朝林等, 1989) 。在不同的学 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一直是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 科背景下,城市边缘带也常被称作城乡交错带、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