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12单元练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必修一第1、2单元选择题训练
1.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4.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周公……立七十一国”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6.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 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
C.封建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 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8.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 )
A.秦朝军功爵制度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13.下图
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④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A. B.C. D.
14.“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A.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1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17.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完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