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染病考试重点doc.doc

发布:2016-11-05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感染、病原携带状态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的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传染源的种类: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病情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甲类传染病只有两种:鼠疫和霍乱(必须严格控制的) 第二单元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IgG表明既往感染,早期IgM抗体出现表明发生近期感染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依赖乙肝,丁肝感染时,患者必定同时患有乙肝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窗口期:血清中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3~5周,抗HBs尚未出现,HBsAg已消失,只检测出抗HBC和HBe,称窗口期。 三、重型肝炎(肝衰竭)的诊断:1.有既往的急慢性肝炎病史 2.定义和症候群: (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并有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②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④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d~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③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为:①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②可有肝性脑病。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 慢性肝衰竭。④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五、主要并发症 1.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出血 3.肝肾综合症 4.感染 第三单元 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汉坦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鼠类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病理改变: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 四、五期经过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各期治疗原则 1、发热期: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3、少尿期:“稳、促大、导、透”,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5、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第四章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为特征,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潜伏期:10~14(7~23)天 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一、典型伤寒临床经过 1.初期:病程第一周,起病多较缓体温呈阶梯形上升,无特征性 2. 极期:病程2~3周,出现典型表现 稽留高热 消化道症状: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